• 146阅读
  • 0回复

百花争妍意境不俗——文化部“’95春节晚会”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01
第8版(副刊)
专栏:

  百花争妍意境不俗
——文化部“’95春节晚会”观后
易凯
1995年文化部“春节晚会”于正月初一晚与观众见面了。应该说,经过连续3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这一台晚会在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结合上,在舞台艺术与电视手段的融会上,在独立的风格和样式的确立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显得日趋成熟。
与前三年相比,今年的文化部晚会有一大特点,就是没有了小品、相声等“轻武器”。放弃了这些容易获取观众笑声的艺术手段,无疑是一种困难的选择。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晚会编导者扬长避短的决心和走自己的路、确立自己风格的勇气。
文化部系统是我国文化艺术战线上高雅艺术的集结部,是艺术门类最齐全、专业化程度最高、代表国家水平的主流文化部,是名家荟萃、人才济济的文化资源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文化部春节晚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他晚会不可企及或较少企及的。因此,认识文化部系统巨大的文化优势,调动起全系统的积极性,努力挖掘文化部系统的节目源和人才源,努力体现高品位、高水准的高雅艺术的魅力,是文化部春节晚会成败的关键所在。
本届春节晚会本着“荟萃名家与精品,奉献艺术与美好”的精神,坚持以舞台艺术为主体,以高雅艺术为主导,辅以巧妙灵活的电视艺术手段和技巧,使一大批舞台精品和尖子艺术家走上了荧屏。
整台晚会采用了篇章式结构,通过“迎春篇”、“星光篇”、“华彩篇”、“祝愿篇”四大板块和32个节目,将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风貌浓缩在镜头中。其中给人印象较深的是“星光篇”和“祝愿篇”。
“星光篇”集中展示了1994年我国艺术家在国际国内各类艺术比赛和评奖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有音乐奥林匹克之称的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获得者袁晨野浑厚深情的歌唱,文华奖、梅花奖二度获得者越剧女小生茅威涛发自肺腑的心声,国际魔术大赛获奖者陈智玲扑朔迷离的牌技,国际杂技大赛捧杯者广州杂技团惊险绝伦的《对手转毯》,梅兰芳金奖获得者于魁智、孟广禄等声情并茂的京剧清唱等,汇成了后浪推前浪的一股股美的冲击波,不断地撞击着观众的心帘,造成了一种群星灿烂辉映屏幕的特殊的视听效果。通过这一篇章,不仅使观众了解到我国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准,而且还萌生爱国主义的激情。
“祝愿篇”是晚会的动情篇、感人篇。编导者精心组织了李默然的朗诵《鸣岐不让》和毛阿敏的独唱《大地的呼唤》,形成了彼此呼应,相互映照的一种强大的对公仆精神的呼唤,深刻反映出人们倡廉反腐的心愿。其中毛阿敏的演唱,一反往常浓妆盛装的传统,朴素清纯,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张建一、邓韵、田浩江从美国寄来了他们演唱《祖国,慈祥的母亲》的录像带,虽然没有庞大的乐队伴奏,没有耀目的灯光装饰,但他们一双双噙满泪珠的眼睛,饱含无限深情。
’95文化部春节晚会的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是历年来搞得最成功的一次。舞美设计简洁概括,以向两侧伸张的形似展翅腾飞的桥状阶梯和两侧取材自上海杨浦大桥悬索为主体形象,寓意着改革开放和中华腾飞。32台电脑灯(黄金灯)的设计和运用,使晚会的灯光不仅有了量的加大,而且还有了质的飞跃。舞台的氛围和意境焕然一新。
本届晚会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节目的质量仍需提高,特别是新创作的节目给人印象深刻的不多。编排仍不够流畅活泼,显得过于拘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改进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