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十二亿人口日感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十二亿人口日感怀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教授邬沧萍
从12亿人口看成绩
我国大陆人口达到12亿,与11亿人口日相距6年9个月。在此期间人口年增长率13‰,年平均增加1500万,虽不是个小数,却是今后向零增长的转折点。我国人口由6亿增加到7亿,又由7亿到8亿都只用了5年,年平均增长2000万人,而且在那时育龄妇女只有1.5—2亿。而这次育龄妇女人数每年都在3.2亿上下,年平均增长人数却减少了500万。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次增加1亿人口是妇女生育率持续下降到更替水平下出现的。1989、1992、1994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一个妇女生2.3、2、1.9个孩子。在此期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下降3个千分点上下。1989年分别是21‰和15‰,1993年则分别下降到18‰和11.5‰;近年的年出生和净增人数降到2100多万和1300多万。
12亿的挑战
12亿人口的警钟,是在我国经济连续三年快速增长中敲响的。这几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许多重要产品的产量,都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率。这种大好形势会使一部分人认为经济发展了,控制人口增长就不像过去那样重要和紧迫了。的确,经济发展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所在,但是控制人口仍是必要和重要的。
其一,我国现在12亿人口已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11.7亿)。发达国家人口已基本上趋于稳定,到2050年也不过是12.07亿,我国届时则是15—16亿。但就国民生产总值、国民财富、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生产能力和各种自然资源而论,我国与所有发达国家总和相比,差距就太大了。最严重的还是人均耕地和资源的下降,这将使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处于极不利的地位。
其二,不少人常以日本为例:“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和资源相对少无碍于经济发展。”结论是:中国不必这样大力抓人口,经济发展了,人口问题就像日本那样迎刃而解。其实,这一观点忽视了日本在经济“起飞”前曾大力并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在进入60年代以前,生育率就已达到更替水平并持续保持。另一忽略,是只看到人口密度没有看到人口规模。我国现在的人口12亿已是日本人口的10倍。日本占世界人口2%可以依赖国外资源和市场生存和发展。中国已达12亿人口,不能不主要立足于自己资源来生存和发展。
其三,12亿总人口意味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也是庞大的。如果就业人口,特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在膨胀,就会加剧城市就业压力、失业问题和农民流迁到城市等问题。这些都是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做好农村计划生育是“釜底抽薪”的治本良策。
实现人口零增长任重道远
我国是在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迎来12亿人口的。这一喜一忧的矛盾现象说明,从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到人口实现零增长,还任重道远。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就意味着按这样的生育水平保持下去而不回升,但出现零增长前必然有一段人口的惯性增长过程。惯性增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一个世纪或更长。连日本这样低的生育率也需要半个世纪才做到,我国也需要半个世纪左右。因为:
——我国现在12亿人口中,86%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这代人在本世纪内都有生育能力,进入下世纪后我国育龄妇女经常仍保持3.5亿以上,20—29岁妇女1亿上下。生育潜力仍很大。
——能否实现人口零增长决定于今后人口的增长量。在本世纪之交我国再增1亿人口已成定局,希望只能寄托在下世纪以后,使每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能拉长到8—10年甚至更长。那也是极难的,因为下世纪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会继续延长,死亡率会相对稳定,在下世纪30年代以前,差别只是一两个千分点而已。不难明白,下世纪中以前实现零增长的关键是今后的出生人数。
——我国生育率已相当低了。先进地区保持住生育率的低水平而不反复并不容易,高生育地区要降下来就更难。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今后仍然是十分艰巨的,仍须始终不渝地按人口发展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