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安得校舍千万间早上——老河口市“扶贫助教工程”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1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安得校舍千万间
——老河口市“扶贫助教工程”纪实
甘霖何君
1994年,湖北省老河口市打了一场特殊的战役,为34所农村小学改造危房,建设新校舍。
一封书信和15颗企盼的童心
摆在市长案头的是一封15名小学生的联名求援信:尊敬的樊市长:
我们是竹林桥镇王湾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因为我们的校舍是危房,一遇到风雨天就要停课。上学期的课程,老师紧赶慢赶才算上完了。这学期,我们还要在外面上课。尊敬的樊伯伯,请您帮我们想想办法吧!
樊建国饱含着热泪读完了这封信,心里久久难以平静。
3月下旬,市领导全体出动,对村级小学实地考察,对危房情况逐一了解。
赵岗瓦城沟小学校舍始建于60年代初,如今墙体倾斜,房顶塌陷,6个教学班中有5个班的学生在外打“游击”上课。
傅家镇杨家湾小学,除了8间低矮潮湿的教室外,其余全是危房,300名学生,有240名患上了近视眼。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摆在老河口人面前:全市210所村级小学中,还有34所学校共458间严重危房,近2000名学生徘徊在教室之外。
袁冲乡马道岗小学52岁的周香有老师算了一笔帐:去年我们村每人集资20元,才凑了1800元。按这么个集法,建一所像样的校舍得花10年工夫。
孩子们能等10年吗?
一腔热血和数十万双援助之手
4月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捐资助教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樊建国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为官一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办学条件滞后的现状,我负有领导责任,对不住父老乡亲。
一场济危扶贫、捐资助学的战役由此拉开了帷幕。
4月8日,在市委和市人大、政府、政协机关募捐会上,樊建国第一个走向募捐箱,捐款300元。其余的领导每人捐300元。
4月14日,市经委把凝聚着全系统两万多名职工爱心的3万余元现金交给募捐办公室。工人、街道居民和个体工商户纷纷奉献爱心。
市中医院82岁高龄的退休老中医席别头,因患重病卧床不起,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消息后,用颤抖的双手从身上掏出1000元存折,再三叮嘱大儿子代为捐款。
一位谷城县的吉普车司机驾车路过老河口,看到路旁热烈的募捐场面,深受感动,主动将100元投进募捐箱。
一桩使命与34幢“希望大厦”
老河口的“扶贫助教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个人捐款达100万元之多。
市委、市政府5月上旬把募集资金分解到市直各大战线,要求部办委局对口承建34所村级小学后,各部门、各单位纷纷行动起来,动真格,求实效,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市计委党组作出决定,要求所属各局压缩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开支,确保资助建校资金的全部落实;
市经委负责人带队到承建的村小学现场办公;
市财委战线承建任务最重,工程进展却最为迅速。9所学校年底前完工。
于是,一幢幢校舍拔地而起。全市34所村小校舍,1994年底基本竣工。
扶贫助教工程是一个跨世纪的文明工程。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认识到,奠基这项工程,不仅需要“输血给养”,更需要自身“造血功能”的支撑。由此,在工程发起伊始,市委便派遣10个小康建设工作队奔赴贫困乡村安营扎寨,一定5年,不奔小康,不许回还。工作队到位后,近有实效,远有目标,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明天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