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阅读
  • 0回复

痴情系太空——记著名航天专家张贵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痴情系太空
——记著名航天专家张贵田
刘林宗
火箭凌空,靠的是发动机产生的巨大推力。而在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张贵田可算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这位50年代留学苏联的火箭发动机专家,主持领导了我国多种型号火箭液体发动机的研制。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他的全部生活,他的喜、怒、哀、乐,时刻都是和发动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发动机研制中的不稳定燃烧,一度是世界性的难题。张贵田在国内率先提出发动机燃烧室严重烧蚀和爆燃是不稳定燃烧所致,并成功地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这为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开辟了新的道路。在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时,他碰到了拦路虎。如果燃烧室喷注器设计不合理,参数选择不当,就会发生爆燃。为了认识这一现象,张贵田吃住在实验室里,反复分析、查找资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块硬骨头被他啃下了。他主持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二级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台高空发动机。
在张贵田担任多种型号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期间,他负责研制和改进的发动机,数十次受到国防科工委和航天部门的嘉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新型火箭第三级发动机,填补了我国双向摇摆、多次启动常规上面级发动机的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9年,对当时张贵田担任主任的航空航天部067基地来说,是非常繁忙的一年。“长二捆”火箭的研制周期为18个月,而留给发动机的研制时间,仅有15个月。15个月的研制周期是太短了。难度大、要求高,经费又十分紧张,但任务不等人。如果循规蹈矩,按老办法办,那就太晚了。
有先见之明的张贵田在1984年走马上任时,就大胆地走了一招棋:在科研经费十分紧张,就连正常开支也很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经费,进行预研课题的开展。推进剂利用系统研究设计、二级主机大喷管技术研究等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现在,有些课题的研究已近尾声,有些已进行了部分试验。当“长二捆”火箭发动机设计任务书下达到067基地时,他领导和组织科技人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果断地利用预先研究的成果,很快拿出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
研制周期被大大缩短,同时节约了一笔可观的经费。
张贵田和他的同事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无私地献给了自己钟爱的航天事业。
首次“澳星”发射失败后,他领导的067基地又一次开足马力,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拿出了8台优质的发动机,而这在过去,需要半年。
一向温和爽朗的张贵田在那次受挫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3月22日发射受挫,他和有关领导很快出现在毒气弥漫的发射场。事后有人问他,火箭没有升空,里边有几百吨燃料,危险很大,你想过没有?他风趣地说:“想过,是在离开发射场以后。”
张贵田在开创我国双组元姿控发动机研制的新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他正从事和领导我国新一代高性能、低成本、无污染、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