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闪光的青春足迹——优秀士兵标兵、一等功臣许永楠的人生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6
第1版(要闻)
专栏:

  闪光的青春足迹
——优秀士兵标兵、一等功臣许永楠的人生追求
黄秋生汤政黄胜富贾昭全
近期南京军区某部坦克旅战士许永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淮河两岸和八闽大地莘莘学子和广大青年的心。75场事迹报告场场爆满,听众报以热泪和掌声;报告录像带几次再版都被抢购一空;4000多封热情赞扬的书信飞到许永楠所在军营。许多人在受到感动的同时,进而思索人生的价值、重新校正人生坐标。
理想是船,奋斗是桨——奇才多从磨难出
1989年,安徽阜南县开展评选首届“十佳青年”活动,30名候选人中,年龄最小的17岁高中生许永楠以得票最多荣登榜首。这位与大多数同龄人有着不同家境和经历的农家子弟,走过了一条艰辛与奋斗之路。
许永楠的家乡地处淮河蒙洼蓄洪区。为了顾全大局,这里已12次开闸蓄洪,一次次地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和牺牲,乡亲们至今还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许永楠家有着更多不幸。7岁那年,母亲被肺癌折磨了3年之后离他而去,给他和父亲留下了治病所欠的近3000元债务。半年之后,奶奶又不幸病逝。紧接着,一场火灾把他的家烧得精光。
艰难与困苦本身就是一所特殊学校。许永楠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也激发了奋发学习,改变家庭和家乡贫穷面貌的决心。到了入学年龄,家穷供不起他入学,他上山拣柴草卖了交学费。买不起笔和作业本,他用树根在地上练字做算术。山村小学五年,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5年,12岁的许永楠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一中,成为全县第一个进入这所重点中学的农家子弟。当时学校没有学生宿舍,县城又没有亲戚,父亲只好在校园边为他搭了一个不足五平方米的茅草棚,许永楠在这里一住就是六年。六年间,在老师、同学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许永楠一天天长大了,成熟了。他深知:理想是船,奋斗是桨,只有沿着理想的航向不停地摇起奋斗的双桨,才能达到人生的彼岸。
草棚里的六年苦学生涯,许永楠不仅功课门门优秀,而且创造了学校乃至全省一次又一次的第一:1985年,他的处女作获得《小学生》杂志举办的全国小学生“说给老师的心里话”征文比赛二等奖,成为安徽省唯一的获奖者。1986年,他的习作《爹》获《初中生学习与指导》全国作文大赛征文奖;1988年,他的《啊,沉默的冬天》获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并被山东教育出版社纳入范文集出版。此后,他的《哎哟,弟弟妹妹》又获《初中生必读》“丑小鸭杯”征文一等奖。继而,他在《宇宙风》杂志发表了1.3万字的小说,并推出了电视剧本。就这样,他先后共有170多篇文章见诸报端。中央和地方数十家报刊电台报道了许永楠事迹后,60多岁的旅美华人教授伍振权先生,把刊有许永楠事迹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剪下来,从大洋彼岸寄回中国,赋诗盛赞“作品鸿文中外誉,楼层更上青胜蓝”。
领奖台上,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握住许永楠的手连连感叹:“奇才多从磨难出!”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绿色军营奉献歌
1991年6月,品学兼优的许永楠进入了高考前的冲刺阶段。然而就在这时,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却提前把一份特殊考卷摆到了许永楠面前。阜南县是全省重灾区之一,王家坝下游一片汪洋。在严重的灾情面前,许永楠再也不能安坐书桌前,他毅然放下课本,投身到抗洪救灾第一线。他与县电台的记者一起日夜奔波在救灾现场,采写了50多篇新闻稿,讴歌军民一心战洪魔的动人事迹,激发灾民抗灾自救、重建家园的信心。直到临考的前几天,他才从抗洪现场返回校园,途中却因车祸身负重伤。准备不足又带伤应考,结果,他终以37分之差落榜。许永楠高考不第,但在抗洪救灾的特殊考场上表现突出,县里决定破格招收他为县广播电台专职记者。
这年冬天,征兵工作开始了。许永楠面临着又一选择。他从小就有参军的愿望,特别是抗洪救灾中,解放军官兵舍生忘死,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桩桩感人事迹,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他决心放弃令人羡慕和他喜爱的记者职业,投入绿色方阵,去百炼成钢。
许永楠入伍来到南京某部坦克旅后,踏着雷锋的足迹走,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入伍3年,他先后3次受嘉奖,3次被评为优秀团员和学雷锋先进个人,并加入了党组织。
军人的职业使许永楠更深地领悟了奋斗奉献的真谛。他在日记中写道:“人活着,就应该多替别人着想。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得到多少,而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我一生都要把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永远忘不了母亲病危时,是乡亲们把省下的粮食一碗一碗地送到他家;他忘不了母亲病故时,又是乡亲们捐钱买来棺木;他忘不了家中的房屋被大火烧毁时,全村人纷纷往他家送粮送东西,好心的大婶把自己的衣服改好后穿到他身上,现在家中居住的两间土坯房屋,还是当年失火时乡亲们帮助盖起来的;……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使他渡过了一道道难关,是人间真情使他直面人生忘却艰辛。如今,他要把这份温暖回报给人民。
入伍时,他把自己用稿费购买和读者寄赠的1700本藏书全部捐给了村里小学,还把获奖作品的600元奖金全部捐给村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战友刘明四母亲患癌症,急需用钱。许永楠悄悄以“战友”的名义寄去170元钱。前年3月,许永楠到医院看病,见重病号许则炎手术后身体很虚弱,便把准备寄给父亲还债的105元悄悄塞在他的枕头下。
一天,许永楠出差厦门,见一青年昏倒在地。他立即分开围观的人群,把病人送往医院抢救,并交上了身上仅有的80元作医疗费,见病人脱离危险才悄然离去。当兵3年来,许永楠的稿费、津贴费共1000多元,他自己“抠”得连袜子都舍不得买一双,除了买必备的日用品和书刊花去400元外,其余全部用于帮助战友和接济群众。
水火无情,战士情深——危急关头显本色
1994年2月8日中午,地处淮河之畔的阜南县境内刮起了8级大风。狂风将郜台乡木郢村一对高压电线刮断,造成短路,引起大火。火舌迅速舔向四户村民的房屋。顿时,风声、火声和哭喊呼救声混成一片。
此刻,两天前才回乡探亲的许永楠,因途中感冒,正卧床输液。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呼救声把他从昏睡中惊醒。他立即拔掉针头,撑起病体向200米外的出事地点奔去。
许永楠赶到电闸所处的五保户殷子兰家时,殷家已大火封门,火苗蹿出屋顶两米多高。他二话没说,端起一盆冰水往身上一浇,披起一床湿棉被便冲进火海。高温与浓烟烤呛得他睁不开眼,安装电闸的木柱已被大火烧去一半,再不断电,就可能引起更大的火灾。许永楠从地上操起一根木棍使劲打下了电闸。当他准备返身冲出火海时,隐约听到一阵微弱的呼吸声,循声找去,原来78岁的殷大娘正在地上挣扎。他抱起大娘,刚冲出火海,“轰”地一声,房屋就倒塌了。
风还在刮,火还在烧。村民李思民赶回失火的家中时,3间房屋已成火海。他嚎啕大叫:“天哪,我的两个孩子还在屋里!”许永楠奔到房前,往身上又浇了一盆水,冒火冲进李家。此时两个孩子已被大火围逼得抱成一团。许永楠一个箭步上前,一手抱起一个孩子,冲出了火海。
顷刻间,火苗又舔燃了另外两个村民的房屋,正在全力灭火的许永楠眼看沈庆霞老人钻进屋里寻找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又第三次冲进火海,与赶来的村委会主任一起把大娘救了出来。烈火被控制了,许永楠却昏倒在火场。
山村被火魔洗劫半个月后的2月23日,淮河地区气温骤降至零下6摄氏度,因烧伤住院的许永楠在姐姐的陪同下返回家中。下午3时,姐弟俩行至离村约半里地的河湾处时,猛然听到呼救声。许永楠跑到岸边一看,陡峭河壁下,妇女张宝琴和女儿小凤正在冰河里挣扎。许永楠甩掉身上的军大衣,跃入5米多深的冰河,快速向落水母女游去。他先把小凤救上岸,又跳入冰河去救张宝琴,没想到张宝琴竟死死抓住许永楠的胳膊不放。他急中生智,猛地掰开溺水者的双手,潜入水底把张宝琴往岸边推,在赶过来的姐姐帮助下,终于把落水的张宝琴救上岸。
许永楠刚爬上岸,小凤因惊吓再次滑入河里。两次跃入冰河的许永楠此刻已四肢僵硬,两眼发直。眼看小孩沉入河底,他又第三次滑进冰河,使尽浑身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母女得救了,许永楠却沉入河底,多亏过路的青年郭明搭救才幸免于难。
许永楠作为南京军区树立的“十佳优秀士兵标兵”和一等功荣立者,用他闪光的青春足迹证明了理想是船、奋斗是桨;证明了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证明了为他人谋幸福的人最幸福;证明了奋斗者和奉献者的青春最壮丽……
(附图片)
优秀士兵标兵许永楠同志 王协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