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江西省委重视舆论监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2-27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江西省委重视舆论监督
本报记者傅丁根
近两年来,每当本报读者来信版刊登反映江西某些地方问题的读者来信后,本报群众工作部很快便会收到来自江西省委办公厅督促检查处的复函,说明来信反映的问题已交由哪个部门处理。有了处理结果,督促检查处又会及时复函反馈。据统计,江西省在全国省、市、自治区中对本报批评的回复率是最高的。为了总结他们的经验,记者专程进行了采访。
领导重视亲自过问
负责督查工作的中共江西省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钟家明同志说,对《人民日报》披露江西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查办,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直很重视。1994年8月,省委书记毛致用、省长吴官正等领导同志先后作了批示,要求把督查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认真抓落实。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查办,省委、省政府领导还亲自过问。
1994年12月19日,本报刊登了江西余江县46名农技人员反映他们得不到应享受的国家待遇的来信。3天后,毛致用在全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会上问余江县的负责同志:“你们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读者来信没有?请你们半个月之内把问题解决,并写出专题报告。”毛致用还指出:“财政再困难,也要保证教师和农技人员的工资和必要的经费。”
著名道教圣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虎山之泸溪河,自1985年以来,遭受上游造纸厂废水的污染,一直得不到解决。1994年初,本报读者来信版披露这一问题后,省长吴官正立即批示,要求有关地市及有关部门尽快解决污染问题。据了解,目前,污染源资溪县造纸厂已经转产。
查办认真形成制度
对《人民日报》披露的问题,省委要求办公厅督促检查处及各地督查部门先把问题查清楚,如果属实,要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如果与事实有出入,也要有个说明和解释。不论查处结果如何,都要向人民日报社反馈信息,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几年来,各级督促检查部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和制度,全省在具体查办工作中,体现出了认真、负责、高效和权威。
钟家明说,见到《人民日报》披露有关江西的问题,督促检查处总是马上立项,报办公厅审定后,立即向有关地方发函,限期调查处理。如果有关地方没有按期上报结果,或者报的结果还有问题,督促检查处还要直接派人去调查,以免当地查当地的问题报喜不报忧,把错误的一面隐匿起来。由于督促检查处认真审查,严格把关,他们一直保持着100%的办结率。
从全省来看,督查工作已经形成一个周密健全的网络:地市有督查科室,县里有督查员,省直各部门也有负责督查工作的人员,专兼职督查员甚至还可延伸至各个乡镇。据统计,在全省督查网络中,专兼职督查员有6000多人。
由于领导重视,网络健全,渠道畅通,查办认真,富有成效,督查部门在通过督查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同时,其权威性也就相应地树立起来了。反过来,由于督查部门在工作中树立了一定的权威,同时又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健全的网络,查办问题可以说100%都会有结果,有反馈,有成效。高效和权威形成了良性循环。
举一反三由点到面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披露的一些问题,多是具体的问题,但督促检查处查办起来,注意举一反三,由点及面,进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993年,农村继“白条子”问题之后,又出现了“绿条子”问题。有些地方的邮电部门因为没有足够的周转资金,使一些汇款单兑付不了,农民意见很大。《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多次刊登反映这一问题的读者来信,督促检查处立项查办后,经有关部门协商研究,不仅解决了一个地方邮政汇款兑付难的问题,全省类似的问题也随之都解决了。
1994年2月26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刊登了题为《化肥不兑现农民有意见》的读者来信,反映万年县大源乡不按规定兑现农民公购粮挂钩化肥的情况。这看起来是一个县一个乡的一件小事,但督促检查处却把它看成是关系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是否落实,牵涉到党在农村的政策和政府信誉以及党群关系的大问题。及时立项督查后,通过农资供销部门与有关地、市协商,各地化肥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
1994年6月14日,读者反映泰和县一些地方农户盲目扩大住房面积,造成大量耕地浪费。读者来信见报后,督促检查处通过查办,促使各地制定制度,保护了耕地,扩大了督查成果。
钟家明说:“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查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群众欢迎、拥护,社会就会安定,党群关系就会进一步密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