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重视管理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3-01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重视管理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田夫
在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人们往往仅指科学技术,而忽视或不理解管理所发挥的生产力的作用。在生产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忽视管理,人们对生产力的理解、研究就不全面,甚至会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如何理解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称之为管理科学。管理活动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遍及于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中,它通过组织社会共同劳动过程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和生产技术要素的结合,来促进生产力发展。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时作了如下的陈述:“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整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这里所说的“指挥”、“协调”亦即管理。它是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体系。它除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实体因素之外,还有非实体因素,其中主要是管理。任何物质生产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
管理的生产力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它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作为生产力诸要素在其未结合时,仅仅是潜在的生产力。管理把生产力诸要素合理地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事实表明,当代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愈来愈复杂,其种类愈来愈多样,分工协作结构愈来愈细密,这就使得管理对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其次,管理使生产力的整体效能得到放大。配置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力诸要素的组合形式,称之为管理方式。它决定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生产力系统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这就必须根据生产运行中生产力要素技术性能变化和由此引起的分工协作的结构变化,及时调整组合形式,保持诸要素的动态平衡。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来解决生产力诸要素的矛盾,才可能达到此目标,它不仅消除或减少了生产力系统中人际关系的内耗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不协调、不配套,强化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将中国优秀文化,如讲礼义和尊重人格等渗入管理实践,使企业内部形成很强的凝聚力,经济效益不断上升。事实表明,只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就可以使经济活动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人们称管理是生产力系统中的“软件”。在现代生产体系中,如果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先进的“硬件”也就不可能发挥自身的效能。尽管有的企业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但由于管理不善而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效益。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软件”开发,把它作为发展现代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管理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只有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实现转化的基础或前提就是管理。我们要把某项科研成果或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要进行一系列的设计、试验等等工作程序,这就必须通过管理,加以精心组织,科学配置,才能促进科技与生产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只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相配合,才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当前,科研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依靠科技进步的方针,大力推广科研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大面积、大范围、跨部门、跨地区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还仅占约10%左右,很多成果束之高阁。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科研单位封闭式的科技管理体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科研与生产部门、科研单位与企业分离、脱节,不能紧紧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开展科研,其成果难于进入市场。还有一些企业也没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缺乏应用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这既有科技意识不强的问题,又有缺乏管理能力的问题。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组织管理,科技成果是不可能自动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充分肯定科技是生产力的同时,也必须充分重视管理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牢固树立这样的观念,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再次强调,我们全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要真正转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它的最终的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是衡量企业衡量经营好坏的根本标准。要实现这一目标,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一,管理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管理保障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性,使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互相协调,有效地提高企业整体力量和综合要素生产率。其二,管理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劳动者处于主体地位。企业生产力能不能发展,关键也就在于能不能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往往出现劳动工具的先进性、劳动对象的新型性与劳动者科技知识不足、劳动技能水平不够之间的尖锐矛盾。管理科学作为一种综合的知识体系,同时直接武装生产领域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使之与先进工具、新型的劳动对象相适应。这就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培训和教育,大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科学管理的应用,由于提高产品的质量,迅速改变着不同生产领域的面貌。显然,管理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新的强大杠杆。人们不难发现,一些技术水平、规模类似的企业,仅仅管理水平的差别,其生产力水平就拉开了距离:有的高效益,有的低效益,有的甚至严重亏损。一个企业即使技术装备水平再高,没有严格的管理,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这自然也谈不上经济效益的增长。诚如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所强调的:加强企业管理不仅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不能取代企业内部管理。
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强化企业管理已成为愈来愈多的人的共识,有关经济部门大力推广生产现场管理,即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对生产现场内的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合理配置,逐步达到工艺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这样,以现场局部的优化,推动企业整体优化。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愈来愈要求企业管理现代化。这种发展趋势表明,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管理的现代化也必然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使其成为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重要支柱。对此,应清醒认识到,管理是我们的一大弱点,一定要遵循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迅速提高我们的现代管理水平,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