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关于“文化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09
第10版(文化广角)
专栏:热点透视

  关于“文化环境”
艾斐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处高楼林立、广厦兀矗,餐饮店、服装店、化妆品店和各种各样的竞技、娱乐场馆鳞次栉比。这当然是令人欣羡的事!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番景象,却又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那就是相对说来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的日渐趋于蹇陋和萎顿。
漫步于全国许多城市的街头,不仅难以找到一间为公众开设的文化阅览室,而且即使要找到一个竖立于街头的阅报栏也已经相当困难了。就连原有的一些文化场所和阅览设施,也纷纷改建为游艺室、歌舞厅,乃至时装店和冷饮摊。不少书店已经由卖书变成了卖货。许多图书馆已经多年不购进新书或很少购进新书了。个体书报摊点虽然遍布街头,但由于纯赢利目的的驱使,他们所经营的书、报、刊,虽然不一定是“黄”的,但却基本上不是“雅”的,像《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之类报刊,就从来不属于他们的经营范围。
显然,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或可认为是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追求的畸化。
文化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然而,文化并不是天外来客和自然赋予,它是相应的文化环境的产物,它生成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并因此而不断地促进文化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完善、丰富与发展。
文化环境是文化的母体。文化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上——不论从“大文化”、“中文化”和“小文化”的意义上说,都是这样。人的文化素质的获取和提高,主要仰赖于文化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日趋完善。文化环境对人的文化素质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虽然有多种渠道和方法,但最主要、最基本的莫过于灌输和熏陶。灌输,就是教育和自觉地学习;熏陶,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渗透和感染。这两种方式都很重要,但熏陶所波及的范围显然更广泛,所产生的影响显然更巨大。因为熏陶常常是在接受者非自觉的情况下于不意之间发生作用的。这就是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这就是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意识普遍得到强化的重要基础。大诗人歌德在谈到年仅20多岁便崭露头角的法国文学史家约翰·雅克·昂贝尔的成才原因时,曾深有感触地说道:“请您设想一下,巴黎这样一座城市:一个大国最杰出的人才都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在每天的交往、斗争和竞赛里,互相切磋,彼此提高。世界上自然和艺术的各个领域里的精华都成天在那里供人公开观赏;还试想一想在这样一个世界首都里,每走过一座桥或一个广场,就令人回想起过去的伟大事件,甚至每一条街的拐角都与某一历史事件有联系……这样一想,您就会明白,像昂贝尔这样好的人才,在这样充满着聪明智慧的环境里成长起来,24岁的年纪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歌德谈话录》)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才成长、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了。人类社会已经超越了原始型、原料型的阶段,而变得越来越仰赖科学、技术和文化了。据粗略统计,现代社会中60%以上的产品和产值,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直接产物。与此同时,现代文化因素的增殖速度和增殖量也极快、极大,每年大体上是以20%的速度和比例递增着。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10年中新形成的科学文化因素,就要超过以往2000年的总和。实际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文化科学的社会化,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科学的大环境、大气候、大潮流和大趋势。
相比之下,我们似乎蹈入了一个不应蹈入的消费误区——对吃喝玩乐和穿戴化妆的消费热情已高于对文化的消费热情;营造物质生活的投入和实绩已远远多于和大于营造文化环境的投入和实绩。
这种反差,不啻令人焦灼和深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