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贫困地区的难题: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18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走向共同富裕笔谈

  贫困地区的难题:教育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于长江
从理论上讲,“治穷先治愚”,发展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然而,现实情况却要复杂得多。据笔者在云南某些贫困地区的调查来看,一般意义的“发展教育”并不能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必然地导致经济增长和个人致富,因此,包括受教育者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仅仅出于道义,而缺少实际利益的刺激,经常出现动力不足的倾向。应该说,如何改善现有教育的体制和内容,使之切实有助于推动当地脱贫致富,仍然是贫困地区发展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育的功能是多重的,但占贫困地区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普通市民和基层干部,迫于生计压力,只能从就业、赚钱等功利和实用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少数家境允许、本人成绩好的学生,渴望通过升学和分配,摆脱“农业户口”或无业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跳龙门”,这些学生把保证将来“分配工作”作为首要目标,所以并不重视所学内容本身。成绩一流的初中毕业生,本可以升入高中准备高考,但由于考虑到参加高考风险大、时间长、费用高,他们中大多数放弃高中,而转报中专或中等师范学校,以此确保将来分配工作,因此,高中往往招不满学生(某边境县中学每年招生220名,但1993年实际来报到的只有178人,1994年150人)。
自认为无望“跳龙门”的人,则希望能在学校学到一些可以带来实际效益的知识技能。可是,目前普通中小学教育并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解决贫困地区迫在眉睫的脱贫问题。在当地传统的、原始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接受较高普通教育的人并不能在生产经营中显示出优势。
近年来,为了解决这种矛盾,贫困地区努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当地非农产业不发达,规模太小,就业机会有限,所以任何一种职业培训都无法持久,往往招一两个班就趋于饱和(农业生产规模很大,但极少有人愿意学习农业技术)。学生报考职中完全是为了将来找工作,一旦某个专业被认为就业无望,立刻无人问津。因此,职中为了生存,必须频繁变换专业,常常造成教师不稳定,教材不系统,教学质量低,学生毕业后不能真正胜任工作,反而造成学生就业难,破坏了职中的形象。同时,以普通中学为“正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消除。许多职中在经过了开办初期的热闹之后,逐渐冷落下去,演变成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的机构。
贫困地区教育的困境,可以概括为“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但某些实践已经走在前面,现在各地实行的:“3+1”班(初三加职业培训)及“高中分流”(普中生转入职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根据这种思路,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教育部门设身处地地从贫困地区大多数人的角度出发,转变教育观念,避免抽象、笼统地强调“提高素质”,改变目前仅凭“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等指标来评价学校的做法,确立反映大多数学生(不是少量尖子)实际就业、创业能力的新的评价指标。第二,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人为的隔离状态,在体制上合并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使学生免于被迫进行非此即彼的“抉择”,高中设必修课(普通课)和选修课(职业课,单科结业制)。学生自由选修,硬性规定必须在普通课结业(可略低于现行标准)的条件下,才能拿到职业课结业证,这样,以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带动素质教育(普通教育)。第三,鉴于目前职教与普教中相当多内容事实上相同,普教中有些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如音乐、美术)可直接转为实用培训,其它普通课根据情况“就近”增加实用内容,如在语文课中加入口才和文秘训练,地理、历史课加入旅游服务培训,理科课加入工科、农科内容等,以减少职业课与普通课内容上的重复。
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不宜过细,因为分了专业也很难真正达到专业要求,反而造成“专业不对口”等问题而影响学生就业(更何况有大中专院校、技工校及社会上“师徒传承”的竞争)。笔者认为,目前的职业教育,关键是(也仅能是)培养“适应就业”的能力。不管什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仍要花一段时间学习具体的“上岗技术”,职业教育只要能为此提供准备,就已达到目的,不能对职业教育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