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阅读
  • 0回复

我要赶上去!——记单干农民徐德元的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3-03
第2版()
专栏:

我要赶上去!
——记单干农民徐德元的转变
 高长任
徐德元是湖北省武昌县龚家桥乡后汪村的一个青年农民。他的老家在黄冈县,无田无地,从小帮人家放牛,十二岁便卖工。他搬到后汪村已有十二年了。多年的劳动把他锻炼成一个健壮的种田能手。他做起活来一个人可以顶一个半人。村里人都说他“浑身是劲”。他为人老实、直爽,不管是自己做活或帮人做活,总是尽力干,从不偷懒图巧。看到不公平的事,他就忍不住要说直话。土地改革中他是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因为他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一九五一年土地改革结束后,就被选为龚家桥乡农民协会的委员。
一九五二年春天,徐德元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曾一度参加过后汪村曾和卿的临时互助组。那时这个互助组存在很多问题:曾和卿自己就是一个严重的自私自利的人。他要求大家帮他种田,他去贩卖布匹,搞“副业”,讲好了赚钱回来大家分。结果,曾和卿赚了钱故意说赔了本,而组员们就白白帮他种了一季田。评工记分也不合理,不管劳动力强弱,一天算一个工,像徐德元这样劳动力强的人最吃亏。结果,这个互助组就垮台了。年青的徐德元没有总结互助组失败的教训,反而认为:“互助组人多嘴多,一人一条心,人人都为自己打算,永远也搞不好。”凭自己强壮的劳动力,田地一定会种得比互助组好。一九五二年秋天起,他就单干了。以后林宝卿互助组曾几次动员他参加,他都拒绝了。
向互助组竞赛
一九五三年春耕生产的时候,乡干部、互助组长在乡政府开会,订生产计划。林宝卿互助组订了高额丰产田每亩产水稻一千斤,丰产田产八百斤,一般田产六百五十斤的生产计划,而且,介绍了争取丰产的办法:深耕、密植,用“胜利籼”良种,多施底肥,及时追肥。徐德元凭自己的经验,断定林宝卿互助组的丰产计划是不能实现的。他想:“拿过去的好田来比,肥料上的再足,最多的每亩田只打六百斤。他们一般田就订了六百五十斤,怎么也打不了,说打八百斤、一千斤更是吹牛。而且,谷子长的太好,就会倒伏。”他越想越讨厌林宝卿互助组说空话、吹牛。散会回来时,他对他的表哥余明山(林宝卿互助组的副组长)说:“你们互助组要是能完成计划,我打的粮食都送给你们。”这时单干的徐德元就暗地里想向林宝卿互助组竞赛。
这个竞赛是从下秧苗的时候开始的。当时,互助组忙着挖田岸(即锄去田边的杂草和小树根),徐德元也跟着挖;互助组砍草皮积肥,徐德元也跟着砍;互助组挑塘泥,徐德元也跟着挑。互助组每天天一亮就下田,徐德元天不亮就下田。表面上看来,徐德元干的活,确比互助组快一些。但质量上就差的多了。互助组一个人平均每天只能挖出一条田岸,但是把杂草、小树根一下子都挖个净光。徐德元一天能挖三条到四条田岸,但只能锄了草根,没有锄去树根,因为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挖草皮积肥也是这样:开始几天他搞的快,但结果一比较,互助组每亩田能上一百四十多担肥料,他一亩田只上四十二担多一点。
插秧了,徐德元请了八个短工插了一天,又比互助组早开几天秧门。他一个人一天能插一亩四分田的秧,但插的很稀。互助组一人一天只插一亩零五厘田,实行了五八寸密插。徐德元暗地里笑着互助组:“看你们插的那么密,谷子怎么长的起来。”当他比互助组早几天插完秧的时候,他还对互助组说了两句风凉话:“你们插的快,我是掉队了。”那时夏荒还没有完全度过,他生活上还有些困难,就拿起小铁锤,上官山打石子搞副业去了。
薅草的时候,徐德元的困难来了。这时他又要上山打石子,又要薅草,而田又多,只有一个十六岁的弟弟和他两个人劳动,总是顾了这头,丢了那头。当他在山上打石子的时候,田里的草很快长成厚厚的一片,这时他才来薅田,一天只能薅二分多田,而互助组田里的草因为已薅过一两遍,草不多了,一天能薅八分四厘多田。后来,他看草长的猛,薅不过来,索性不薅草,专去打石子了。在这一段比赛中,他承认自己的庄稼是没有互助组好。
单干到底比不上互助组
庄稼将要成熟,全乡展开田间参观评比运动的时候,农民代表们都认为林宝卿互助组谷子长的好,可以达到丰产的计划。余明山的八亩四分二厘多田,也可以打到五十多石谷。徐德元自己庄稼虽不如互助组,但他总不相信互助组会达到那个“吹牛”的丰产计划。他认定了互助组普遍实行密植的稻田,到时候一定要倒伏减产。他特别对他表哥余明山的八亩四分二厘多田能打五十多石谷不服气,他又对余明山说:“你这田过去只能打三十石谷,今年就算长的再好,也只能打四十石,我和你打个赌你要是能打五十石,我收的谷子全送给你。”
秋收的事实打破了徐德元的保守思想,互助组的确是丰产了,余明山果真打了五十多石谷(他有一亩高额丰产田,还打了一千三百八十斤)。互助组的丰产计划都实现了,密植的水稻也没有倒伏。在事实面前,徐德元开始震动了。他看一看自己的产量:每亩田平均只产水稻三百多斤,有一块一亩七分多田和余明山毗连,同样面积和土质,余明山收了十二石谷,自己只收八石。通过这个教训,他相信互助组就是能克服困难,多打粮食。他又想起自己单干搞了副业,就误了农业的事情来,互助组里夏天也有人生活困难,但他们通过了互助互借或者个别人搞副业,互助组帮他搞农业,都解决了困难。想到这里,他就相信互助组的确比单干强。林宝卿互助组春天并没有吹牛,而是真正获得了丰收。
他参加了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
今年龚家桥乡农民学习了总路线,他对农民的光明前途——走合作化的道路的道理,比别人领会的更深刻。因为已经有了互助组比单干强的亲身体验。他有心参加林宝卿互助组,但估计互助组的人见了面,一定会讽刺他,可是事情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林宝卿互助组学习总路线之后,要转成农业生产合作社了,有一天晚上,林宝卿还满怀热心地来找他,和他谈起要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事,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参加。徐德元受到互助组兄弟般的关怀,非常感激,他对林宝卿说:“我过去走错了路,这回坚决把农业生产搞好,你们大家瞧得起我,我是坚决参加你们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我过去没参加互助组,现在我要赶上去,单独发财的思想,我是丢掉了。”
这次谈话以后,徐德元就和林宝卿互助组的组员们一起学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章程,准备成立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许多会议上,他都把自己和互助组竞赛失败的经过向大家报告,劝单干农民参加互助合作,并鼓励有条件的互助组打破顾虑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徐德元的转变,受到后汪村群众的欢迎,当一月九日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的时候,他被选为社务管理委员会的委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