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欣慰与感激——童谣创作者的心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1
第4版(副刊)
专栏:

欣慰与感激
——童谣创作者的心情
王达菲 李蕾
写此文之前,重读了三年前出版的第一届新童谣竞唱歌曲集的后记,发现今昔的背景环境竟是不同。当初儿童音乐创作的寂寥面貌在今天已大大改观,广播电影电视部明确地将创作优秀的儿童歌曲纳入了1996年少儿电视节目“六个一百”创作工程中。这说明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加大儿童工作的力度,这一点也体现在八五—九五期间中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大发展上。如今,儿童音乐电视节目不仅在中央电视台,也在各省级电视台经常播放。专门的儿童音乐刊物每期都有大量的新歌登出。
但是,为什么孩子们还在哼哼他们并不明其意的流行歌曲呢?为什么词曲家辛苦作出的大量儿童歌曲却鲜为孩子接受呢?当然可以把责任推给传媒:流行歌曲的排行榜林林总总,独没有儿童歌曲的一席之地!流行歌曲可以反复爆炒,可谁愿为儿童歌曲倾注笔墨?有理,有理!
可我们更要提出这样的设问:如果传媒积极地关注了儿童歌曲,目前的这些歌真能赢得孩子们的心吗?不一定!一方面是近年来儿童音乐创作呈现老化状态,这集中表现在文学语言、音乐语言和歌词内容上。大人写儿歌,努力去模仿儿童,但实在缺乏对现代儿童生活、心态、语言时尚的了解,想当然地把自己儿时的体验强加给现代儿童,想当然地把一种经年历久的程式化曲调认定为儿歌曲调,这自然造成了饱受动画片、广告、流行音乐影响的孩子们的隔膜。其次是歌词创作受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影响,总怕主题不突出、意义不深远,结果是空洞无物、流于形式。殊不知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已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那么我们的词曲创作是否也有适时而动、适者生存的问题呢?第三恐怕是市场经济初期带来的负面影响,浮躁、急功近利、公民意识薄弱使一些现代词曲名家不屑写儿童歌曲或以一种玩票的态度写一把,不研究孩子、不品味生活,因而很难切中孩子的心。
《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新童谣竞唱》活动的适时举办,即是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推出的40首新创歌曲感受到一股不同于前的“清俊之风”。我们力图使这一批歌曲在内容、语言、音乐上贴近现代儿童生活,富于个性和时代特色。当然不可能借一次活动就把一切完美起来,只期望通过这次行动使更多的“词曲精英”加入到儿童音乐的创作中来,使我们的儿童能通过音乐及时感受时代、感受成人世界给予的关怀。
这次的竞唱活动是一次全国二十余家省市电视台的联合行动,依然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演唱组合,同时,又新增了师生演唱组和同学演唱组。其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交流、促进师生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和睦的人际关系、轻松的生活氛围是每一个人都期望的!
感谢《新童谣竞唱》的所有参与者和支持者,他们当中有电视界的同事,有许多著名的词、曲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正如任卫新同志所说,为孩子即是为明天。有幸参与设计明天的工作是多么幸福,而设计的过程也是自我陶冶的过程。因为孩子不仅索取,他更给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