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珍藏了六十年的照片——老红军欧阳文话长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5
第4版(副刊)
专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绿丹兰杯征文

  珍藏了六十年的照片
——老红军欧阳文话长征
赵苏
读者看到的这张照片,是1991年笔者在北京军区某红军团采访时,前来参加该团团史馆开馆仪式的红军老战士欧阳文将军送给我的。照片上挨肩搭臂席地而坐的14位年轻的红军战士和照片上端“长征的我们于延安摄影”十个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经欧阳老指点,我知道他们中有苏振华、张震、方正平、钟赤兵、方国南等老前辈,建国后都成了党和军队的领导骨干。
去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我去采访欧阳老时,他送了我一本他撰写的并请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书名的回忆录《战斗的足迹》。这幅“长征的我们”的历史照片收在本书篇首。欧阳老是湖南平江人,1912年生,1930年加入工农红军并入党。红军时期,他当过宣传队长、指导员、组织科长。建国后,他曾任军政委,还做过《解放军报》总编辑,也有四机部副部长、电子工业部顾问的经历。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他还是全国政协六届和七届的常委。
最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我再次拜访了欧阳文将军。
欧阳老告诉我,这张照片是他在延安参加党的苏区代表会议期间,同在延安红军大学学习或工作的战友聚会时的合影。时间在1937年5月初,距今已近60年。
欧阳老说,红军时期的物质条件很差,整个军团都难找到一架照相机,当然更谈不上摄像机了。所以长征路上那些艰难跋涉、惊心动魄的场面,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图像资料。这是距长征时间最近的一幅照片,所以显得很珍贵。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我的好多东西都扔掉了,唯有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身边。我所以珍视它,不仅因为“物以稀为贵”,更主要的是,每当我看到它就想起了那段艰苦岁月,想起了革命队伍中亲如兄弟的战友情。
将军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他说:长征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换来的。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有时天上还有飞机,敌情相当严重。特别是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斗,红军遭到国民党中央军和广西军阀的南北夹击,损失惨重。我所在的红四师在光华铺同敌人浴血奋战七昼夜,一天之内就牺牲了两位团长。战后,红军由离开苏区时的8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都是幸存者啊!
停了停,欧阳老话锋一转,说道:“长征为什么能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取得胜利?我体会最深的有三条: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二是红军将士有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三是革命队伍的坚强团结。作为长征的参加者,我对亲如兄弟的战友情谊是有切身体会的。我同照片上的每位战友,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就说苏振华吧。我在红十二团团部当文书时,他是团政委。1935年3月17日,我们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仁怀方向前进。一天,行军中,我边走边看书,不小心跌进了路旁的深沟,右脚背骨跌断了,战友们把我背到团卫生队,又用担架抬了我一天。我们就怕负伤,因为负了伤,就要增加战友们的负担,或者留在老乡家里养伤。所以第二天我坚决不坐担架,拄着一根棍子,一拐一拐地紧随队伍前进。团长谢嵩和政委苏振华见我这样坚决地艰难行走,便轮流把他们的马让给我骑。长征路上,我们不知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如果没有战友情谊,互相帮助,是不可能走完长征路的。”
说到这里,将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凝视着照片感慨地说:“现在,红军时期的战友有的倒在了长征路上,有的牺牲在后来的战斗中,有的已经故去,大部分都不在了。但是他们亲如兄弟的革命情谊,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作者单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附图片)
一九三七年五月欧阳文同志和在延安红军大学学习、工作的战友合影。前排左二是欧阳文,中排有方正平、张震、苏振华,后排有方国南、钟赤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