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岷县崛起在定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1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岷县崛起在定西
本报记者安洋
甘肃的定西是有名的穷困地区,三年前的岷县是这个地区的首穷户。大自然赐予岷县的是93%的荒山和丘陵,人均只能摊到1.3亩,农民的年收入低得可怜,一直在三四百元上打转转,吃粮大多靠救济,财政长期靠补贴。省级贫困县、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一直顶在头上。
岷县人的动人之处在于,他们从不隐讳自己曾有过的“隐私”。县领导坦言,过去,当一顶又一顶的贫困帽子、一项又一项的贫困县待遇到达岷县时,岷县的一些干部和群众竟喜悦得合不拢嘴。但如此一味地“等靠要”,一味地幻想“天上掉馅饼”,只能是越等越懒,越想越穷。1992年初,全县自上而下开展了一场“荣与辱”的大讨论,消极等待耻辱,主动创业光荣的道理深入人心,干部群众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共识,“自己的事扑下身子干,自己的路摸爬滚打走”。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岷县人首先打出沉睡多年的资源牌,打出宽松优惠的政策牌,打出源远流长的文化牌,打出朴实憨厚的民风牌,千方百计吸引外资、外商共同开发创造岷县的未来。他们把这些“外乡人”视为掌上明珠备加保护,政府全天候服务,凡是客人的事,做到小事不隔夜,大事不过三(天);遇到排外、欺生的人和事,当事者必将受到政府的严厉惩罚;合作中任何当地人的欺诈行为,都将付出超倍的代价;非原则的纠纷和争执,挨板子的首先是当地人。县委书记武文斌的观点是,“当时我们的许多硬件欠佳,只能靠这些软件加倍地弥补”。三年来,沿海地区、东南亚、港澳台的客商纷纷到岷县投资,吸引资金3000多万美元。
这些“外乡人”不仅带来了资金,而且将市场经济的法则和新的企业机制带进了这个昔日封闭的山窝。县当归厂曾是个亏损大户,马来西亚客商投资60多万美元合资建成中药材有限公司,制定了以质量、包装、广告取胜,以销定产的经营策略,去年该公司完成产值1400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一跃成为赢利大户。引资、改制后的矿产开发加工行业,无一家亏损,去年创利45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
三年间,岷县的地方工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均以每年50%的速度突飞猛进。去年,工业总产值为35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为2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700元。这些在山外微不足道的数字,出自穷中之穷的定西岷县,用定西地委领导的话来讲,“足以与奇迹同语”。
今日岷县,一派繁荣昌盛景象,宽阔的乡村公路上,满载着畜产品、中药材、矿石的车辆源源不断地开往山外;新楼林立的县城,19处大型集贸市场,被操各种口音的商人“炒”得火火爆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电话亭,直通国内外;被县里视为宏大的公共汽车站改扩建工程已经竣工。
岷县的发展,给正在矢志摆脱贫困的定西人以希望和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