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阅读
  • 0回复

国庆前的喜事——天津谦德庄居民告别危陋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02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庆前的喜事
——天津谦德庄居民告别危陋棚
本报记者王学孝
国庆前夕,在喜庆的鞭炮声中,谦德庄的7000户中的最后几户居民,告别了危陋棚户住宅区。从此,老百姓世代蜗居的谦德庄,在天津市版图上消逝了。
谦德庄,历尽百年沧桑。本世纪初,冀中洪水泛滥,大批农村灾民涌来,搭简棚,建陋房,栖身于此。以后简陋房越盖越多,在昔日20多公顷的这片荒地上,竟拥塞六七千户人家,人均居住面积仅3.7平方米,成为天津最大危陋平房片之一。1994年,天津市提出用五年至七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危陋房改造。于是,一拨拨国内外房地产开发商来此考察,初看是块风水宝地,实则觉得无利可图,便摇头而去。最后,还是天津市和河西区两级政府,决心啃这块硬骨头。他们说,千难万难,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决不能让老百姓住着这样的房子跨进下一世纪。
危陋平房改造,得民心,顺民意,是为民办的最急需、最实在的一桩好事。8月24日动员搬迁大会召开后,当天就有1300多户冒雨排队争先恐后办理搬迁事宜,直到凌晨2时。如今,搬迁户有的已住进新房。记者走访了几户人家。
汤文宝家,残疾人夫妇,男主人腿有残疾,女主人高位截瘫。原住七点几平方米,现在元兴里分配他们有厨房卫生间的一居室一套。室内几件必备家具,整理得干干净净。汤文宝含着热泪告诉记者:我若能见到市长区长,我要给他们磕几个响头,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了件天大的好事!
孙建华及老伴,八十多岁的一对孤老。两天前,搬进一套新居。两外甥女正帮助收拾房间。问他住房怎么样?他一迭连声说:满意,满意,太满意了。不是政府时刻牵挂着我们,我俩这把老骨头就只能丢在谦德庄了!
最后我们来到在谦德庄住了近半个世纪的退休纺织女工王惠老人家。她暂借住在小女儿家。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内,几十年来,王惠夫妇养育了四个女儿。王惠幽默地说笑着。“不足10平方米小房,六口人,怎么住呢?”“一张大床,挤着睡,倒着睡。上夜班的白天睡,上白班的晚上睡,反正不让床闲着。”老人旷达、乐观,常在街道演小品,还会编快板书,内容都是一个真实的谦德庄。当着众人的面,她“说”一段——
“我住谦德庄几十年,房小潮湿又阴暗,黑咕隆咚像地洞,从来不见阳光面。最是难熬三伏天,夜里睡觉气难喘,一院六户门对门,六个炉子(煤球炉)热死人。最害怕的下雨天,屋门进水房顶漏,雨后数日房不干,墙上绿苔一片片。房椽长蘑菇,床底爬地蚕(蚯蚓),昼思夜想盼拆迁,快快告别谦德庄,盼来广厦千万间。为了改造谦德庄,政府绞尽脑汁筹划钱,终于拆了危陋片,居民住房彻底变。人民公仆为人民,人民公仆人民赞,公仆美名永流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