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度假村须加大文化含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30
第10版(文化)
专栏:一得之见

度假村须加大文化含量
徐城北
不久前,有机会到胶东半岛跑了一圈。只见漫长的海岸线上,从青纱帐里挺立出许多连成一片的小洋房,煞是好看。但从我接触的几个度假村来看,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对度假村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我以为,度假村是开发区的伴生物,或者说是为开发区服务的。据我理解,度假村文化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回归自然”。开发区大量、深度应用的是高科技,人的劳动形态是精密和机械的,远离了人们朴素的自由。在经过一段这类劳动之后,他们有必要到度假村来“放松”一番,让精神和躯体,都恢复人类“初始”时的自然。这个自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不须经人“加工”的大自然,另一部分是在度假村的内外需要经过“人化”的自然。
前者在我们选址时就要再三审核,要抛弃穷山恶水,但也不一定都是锦山绣水。只要它的基调人可以承受,那么这一地域就有可能建设度假村。
我不幸地发现,个别度假村湿度过大,好像不太适合人到那里消闲、度假。还有些地方的海滩不适合游泳和小憩,即使完全建成后的硬件再完美,恐怕也很难吸引游客。因为大自然是无法用人力改变的,发现它不适合建村,唯一的办法就是毅然远离它。
对于后者——在度假村的内外,对于那些需要经过“人化”的自然,则需要我们仔细斟酌,使之恰到好处。这里的内部可以稍稍“放大”到附近需要游览的风景点。比如我去过的某度假村,附近有一处叫做“仙人桥”的名胜。照片在宣传材料上“做”得很大很美,但近在咫尺的渔民却根本不知道它。我到了实地一看,发现那是一整块很大很大的石头,横亘在悬崖和海滩之间,斜向着把悬崖和海滩连接到一起。物质的它是很有气势的,只可惜它没有历史传说。看来,“仙人桥”有必要进行“再造”——需要有一个“像样儿”的传说,更要有具体的朝代和仙人的姓名,要说明仙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此地造成这一座“桥”的……在这一创造中,附近渔民能够起到特殊的作用。有些神话(乃至整个的立意),与其由外来的都市人编造,不如请渔民做质朴的构想,越是粗一些和土一些,反倒更加真实。
地处乡野的度假村,不必照搬都市中充满洋味儿的“五星级”。在饮食上,在健身房的陈设上,也有两点值得参考。一是从大都市的老字号借鉴,二是参照当地淳朴的民风再造。二者中均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也是开发区“现代人”所最感兴趣和最需要的。事实还将证明,最后是这些内在的民族文化,会使“现代人”成为乡野度假村的“回头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