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阅读
  • 0回复

功夫下在薄弱学校建设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2-0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小学择校收费问题讨论

  功夫下在薄弱学校建设上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吴福生
大批薄弱学校的存在、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悬殊差别,是引发目前择校现象和导致一些中小学乱收费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地区根本不存在薄弱学校,我想决不会引起如此激烈的升学竞争。因此,主要矛盾是要解决薄弱学校问题。具体理由有下面三条:
首先,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差距太大,有悖于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少年儿童依法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仅指享有上学机会,也应当包括享有受到较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和学习获得成功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保障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当然,校际之间差异较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特别是“文革”后学校普遍遭到破坏,在当时特殊条件下,为加快人才培养,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是必要的。但后来情况变了,全国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抓重点就不行了。必须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淡化重点,下决心办好每一所学校,特别是要在加强薄弱学校上多下功夫。今年是义务教育法实施十周年。如果十年前在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抓薄弱学校上,今天中小学的面貌恐怕就大不相同了。有些省市在这方面起步较早,他们提出将一些后进学校转变为先进学校,比办好一所重点学校意义更大,反映了他们对义务教育法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如今在这些地方,许多薄弱学校已摘掉后进的帽子,其中一些甚至跨进先进的行列。
其次,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缩小校际之间差距,有利于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只有通过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才能打破重点和一般的界限,从而扭转重点学校挤破门,薄弱学校招不进人的不正常局面。否则,淡化重点、取消重点也难,而且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即使重点学校名义上没了,但实际会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取消了重点初中,从办好重点初中到普遍加强初中,不仅大面积提高了教育质量,尖子也没少出,参加国家、省市级竞赛获奖人数明显增加。
第三,把薄弱学校搞上去是落实招生改革措施的关键所在。小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的改革措施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压力和阻力主要来自社会。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声誉好、质量高、让人放心的学校,尤其是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更是想方设法往重点学校挤。我认为,只有积极创造条件,缩小校际之间差距,才能解决家长的承受能力问题,从而为实施就近入学的规定创造条件。而一旦真正取消统考,学生就近入学,学生便可以从激烈的升学竞争和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校长和教师的压力也可以大大减轻。
薄弱学校问题已存在多年,现在要下决心把它作为“普九”攻坚难题加以解决。我认为这里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政府的行为,二是社会的共识,三是学校的努力。首先政府要有“大动作”,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特别是要有高强度的投入和选派优秀校长、教师支援薄弱学校建设。其次要加强社会宣传,注意用典型经验引导,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第三是薄弱学校自己也要振作精神,练好“内功”,奋发图强,努力改变学校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