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温故而知新——读1995中国农村经济十大新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08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时评

  温故而知新
——读1995中国农村经济十大新闻
天流
1995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再显光彩。众多专家年终回顾,用的是“平稳坚实”四个字。这是一个不低的评价。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所以能够在宏观环境不大宽松的背景下,获得如此实绩,根本性的原因,得益于农业和农村在十几年前率先改革以后,逐步形成的体制优势。规范地讲,就是市场在相关的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我们读到“1995中国农村经济十大新闻”时,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
农村改革中,最早的突破是实行“大包干”,农民实际上成了土地的主人。这一变革最直接的连锁反应之一,便是农民要求种植自由权。绝大多数农产品自此走向市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粮食和棉花却成为两个众说纷纭并且麻烦不断的特例。
1995年显然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二是继续放开粮食议购价格,同时较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前者不仅意味着把各地粮食供求平衡的重担,加在了省长们身上,也由于允许各省之间可以自由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标志着久久被分割的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开始形成,后者则意味着粮食和棉花这两个最大宗的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体制终于在最艰苦的地带扩大了地盘。
过去一年里,人们对新体制的渴求,还表现在对流通体制和机构的再造上。供销社在时隔40年以后,重整旗鼓。其背后的深层次动因,是人们对旧的流通体制下,农产品屡屡大起大落、“大战”不断的焦虑。这是一条艰难之途,但毕竟启动了车轮。
在农民负担上“约法三章”,是一面鲜亮的旗帜。这当中既有社会安定、保护农民积极性的考虑,也有对整个全国大市场的顾及。有这样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去年农民人均收入约1500元,如果每个中国农民的负担降低一个百分点,便可生出130亿元的农村购买力。这对目前不大振作的消费品市场来讲,绝对是一个福音。
十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每当决心向市场迈开大步时,政府所获得的“红利”总是丰厚的。1995年旱涝交作,全国却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年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变缓,农民的收入却比上年净增5%。这是198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首次高于城市居民增长速度。
市场的伟力,新体制的伟力,还理所当然地显示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上。去年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没有像以前那样出现天文般的数字。但是,示范小区的确立,名牌产品的涌现,大批全国性的企业集团产生,以及他们在新增税额中的主角地位,表明他们已经成为能够左右和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方面军。
还有市场以外的事件。水利被首次摆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现建国以来第三次高潮,各种有关粮食种子的重大科研紧锣密鼓。但是,倘若这一切没有供求关系的扯动,没有粮食市场的巨大压力,人们也许看到的是另外一种局面。
冬去春归,温故知新。经过1995,人们对在中国农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从来没有这样多的共识;新体制的确立,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不可逆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年里,这种共识将更为扩大,这一进程将继续延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