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今天,请看——吴桥人的杂技大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0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今天,请看——
  吴桥人的杂技大世界
李军
近年来,被誉为“杂技之乡”的河北省吴桥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老的大运河畔屹立起一片气势宏伟、设计独特的建筑群——吴桥杂技大世界。它以浓厚的吴桥民间杂技特色和别致神奇的景观,在短短两年内,吸引了中外游客50多万人次来参观。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新闻单位和国内40多家新闻单位纷纷来吴桥拍片采访。吴桥人骄傲地看到,祖辈传下的杂技文艺正在自己的手中发扬光大。
吴桥人自信地说过:“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吴桥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多少年来,四海为家的吴桥杂技艺人在飘泊途中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杂技文化,打下了自己的天下。以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吴桥艺人就曾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杂技名人名班,如:创办中华第一大马戏团的孙福有,在西欧、南北美洲赫赫有名的“北京班”创始人孙风山,获得埃塞俄比亚金质奖章的姚振奎,唯一加入“万国会”(世界杂技艺术家组织)、会讲6国语言的史德俊……其中100多家吴桥艺人定居在国外,分布在日本、印度、荷兰、巴基斯坦等18个国家和地区,有的仍以杂技为业,继续传播中国的杂技文化。1954年,周总理访问西欧14国,每到一处接见华侨时,总有吴桥杂技艺人在场,周总理欣喜地说:“吴桥县不愧是杂技之乡啊!”法国杂技协会主席莫克莱先生慕名来到吴桥后曾感慨地说:“吴桥不愧为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吴桥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杂技团及部分国外杂技团体输送杂技人才1600多人,他们有的担任了团长,有的成为艺术指导或教师。所以杂技界流传一句话: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
吴桥杂技的辉煌也曾被历史的长河渐渐冲淡。当国外友人慕名来到吴桥时,看到的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平原小县,杂技之乡没有一处接待客人参观的杂技场所。当国际杂协主席莫克塞尔先生找到当年名噪欧美的杂技明星史德俊时,见到的是一个正在田间劳作的老农,吴桥没有一处安置杂技艺人就业的去处。外人感叹,吴桥人也感到羞愧。
改革开放为杂技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经过几年的努力,吴桥县着手充分开发杂技文化资源,筹建集旅游、博物、商品集散、艺术交流与比赛、人才培养、对外开放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此举得到了全县人民热烈响应,纷纷捐款捐物。一位70岁高龄的杂技老艺人步行20公里捐款200元,桑园镇6岁“小画家”刘晓将刚刚收到有特殊意义的3元稿费捐献出来……占地3000亩的吴桥杂技大世界在吴桥人齐心协力的支持下拔地而起。杂技大世界融千年杂技文化于一苑,从吕祖庙、孙公祠,到江湖文化城、杂技奇观宫、动物驯演园……本身就是杂技文化发展的脉络图。这里浓缩了近代杂技艺人四海为家的江湖众生相,讲述着历史久远的古代杂技神话传说,汇聚了北京天桥、上海大世界、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四大杂技集散地的精彩表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