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在乌克兰办高校——访李泽皋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2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在乌克兰办高校
——访李泽皋教授
本报驻基辅记者慈汝岭
中国人在国外,事业有成者不胜枚举,从事教育职业的也不乏其人。但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创办一所高等学府的,为数并不很多。在乌克兰就有这样一位中国籍教育家。
乌克兰东部城市克拉马托尔斯克,有二十多万人口,是著名的重工业中心之一。几年前,这里建起一所经济人文学院,在当地颇受欢迎。学院的创办人和院长是一位中国公民——李泽皋教授。
李先生的夫人是乌克兰人。他五十年代留学乌克兰,毕业后偕夫人回国,在山西矿业学院任教。一九八○年他再次来到夫人的故乡,曾任克拉马托尔斯克机械学院副院长。一九九二年创立克拉马托尔斯克经济人文学院,并任院长。
克拉马托尔斯克经济人文学院是一所在乌克兰教育部正式注册的民办高等学校,现有两座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一千五百多名学生,一百多位教师,设经济、外语两大系,八个专业。学院的物质技术基础、师资力量、教学计划大纲三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乌部颁标准。国家承认学院颁发的毕业文凭。明年,学院还将增设文化和心理教育两个系,并扩大招收四百多名新生。
提起李院长的办学经历,师生们无不为他的创业精神和治学方针所折服。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创办一所高等学府,似乎难以想象,但李先生经过努力,把它变成了现实。李先生说,创办这所学校符合当地的需要和乌教育改革方向。不仅不需要国家投资,学校还上交利税,同时创造了近二百人的就业机会,并培养了国家急需的人材,因此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和支持。
目前,学院已积累了一定资金。教师工资略高于其他学校,享受与公办大学教师相同的福利条件,学院如数向国家交纳工资税和社会保障基金,保证教师退休后可以享受国家退休职工的一切待遇。学费比其他大学低得多,工薪阶层家长能够承受。
走进学院的校园,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浓厚的教学气氛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为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少教师远道而来,有的甚至放弃在其他城市已有的住房、别墅,宁愿来这里租房居住。尽管教职员工生活并不宽裕,但自学院成立四年来,没有一人提出工资问题。
就在李院长和记者谈话时,教务处一位教师拿着假条向他请一天事假,还主动请求扣除自己一天的工资。汉语教师乌鲁索夫告诉记者:“《人民日报》内容全面,是了解中国的活百科全书,也是汉语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料,师生们都非常喜欢阅读。”
但遗憾的是,学院目前还无力订阅中文报纸。李院长说,在学院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大使馆雪中送炭,向学院赠送教科书、教学资料等,在学院汉语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他非常希望同国内院校发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并渴望在汉语教学的方面继续得到国内支持。
李院长说,创办一所高质量的大学,没有几十年的努力是不行的。为此,从学校创办开始,他特别重视教学质量。尽管学校明年才有首届毕业生,但成果目前已经可见。文化专业学生一次考古实践课,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汉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多次陪团担任翻译,有的还在翻译中文书籍。
李先生也很关心中国在乌留学生的学习情况。他准备与国内协商,承担部分中国留学生培训任务。每年有计划招收少量中国学生,保证对国家、家长和学生个人负责到底,使学生学有所成,成为有用之材。(本报基辅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