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两岸同根共襄盛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19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祖国统一大家谈

  两岸同根共襄盛举
文台
江泽民总书记于去年春节前夕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这一远见卓识成为发展两岸文化交流的推动力。
一年来,两岸关系虽阴影笼罩,但文化交流方兴未艾。去年的两岸文化交流在持续稳定中求品位,在健康有序里显效益,交流项目和人次创两岸文化交流的最高纪录。截至年底,两岸交流项目共计272项,其中赴台198项,来访74项。交流总人数3046人次,其中赴台1884人次,来访1162人次。
1995年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是:
民族色彩浓厚的民族艺术项目最受欢迎。《孔府四千年文物展》不仅吸引了台湾高层人士,也受到广大民众、在校学生的青睐。校方专门组织学生集体购票入场参观,并当场布置作文题当作教学内容,使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校外课。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在岛内能产生如此大的震撼,不能不说明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演出团集海内外众多名家于一团,以其精湛的音乐魅力倾倒台湾观众,特别是在演出《黄河大合唱》时,台上台下齐声引吭高歌,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福建漳州歌仔戏团以特有的语言优势,深入乡村、学校,受到民众的欢迎,许多承办单位纷纷表示,这么好的剧团明年还将邀请来台演出。山西绛州鼓乐团的演出,风格独特,气势磅礴,台湾观众甚至同行无不为之折服。
交流领域拓宽,交流步子加大。去年赴台的除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戏剧外,杂技、皮影、木偶等民间艺术开始增多。交流层面广,从中直院团扩至省市县的艺术团体,交流人员中有专家、学者、学生、工人、农民、教师等。文化交流的层次也有提高。台湾海基会文教参访团的来访,祖国大陆美术馆长访问团访台,以及两岸文物交流团的互访,将两岸交流层次大大提高。两岸交流形式由演出、展览、讲学、学术交流扩展至合拍节目、校际交流、求学等,尤其是书画交流日益增多。两岸文化交流如此频繁、密切,既加深了解,又增进同胞情谊。率台湾青少年戏剧访问团来访的牛川海先生感慨万分地说,通过参观访问,更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后要多来看看,多来学习。
积极推动两岸青少年交流。年内赴台进行文化交流的有桂林小桂花艺术团、南昌市少年宫艺术团、中央乐团女子及少年合唱团、京津沪少年京剧团等。台湾来访的有,高雄前金中学来中央民族乐团举办冬季音乐营活动,台北青少年戏剧演出团来中央戏剧学院交流演出等等,共344人次,占来祖国大陆交流总人数的30%。两岸文物交流发展很快,1995年交流达177人次,引人注目的是两岸文博界的高层互访揭开了文物交流的新篇章。两岸故宫的交流已经起步,我杨新副院长赴台参加台北故宫庆典活动并作学术讲演。去年台湾文物来展的有《清现雅集精品展》、《古越阁青铜器展》、《日月坊海外遗珍展》等。
学术交流势头不减,校际交流形成一定规模。1995年赴台讲学的有42项、73人次,分别占总数的23%和4%。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员何建国应台湾省立交响乐团邀请,赴台讲授辅导打击乐近一年,效果良好。北京市戏校和台湾复兴剧校已形成合作关系,分批派遣14名教师赴台执教,颇受欢迎。
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今年我们要继续发展两岸文化交流的好势头,两岸文化艺术界人士要共同努力,共襄文化交流盛举,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