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中国网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3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中国网络
钱华林:我国的互联网络也是从学术网络开始建设和发展的,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到1993年2月。这一时期,中国与互联网络的连接是间接的连接。连接手段为国际长途拨号以及后来的公用数据网。实现这种通信的单位,先后有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
网络的主要功能是电子邮件。虽然这些连接不具备互联网络的大部分功能,不是真正的互联网络连接,但作为我国国际联网的第一个阶段,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1993年3月到1994年4月。1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开通了一条64千位每秒的卫星专线,用以传输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实验数据。但这种连接仍然有很多局限。
第三阶段,1994年4月至今。是由“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工程发起,并在全国掀起了一个了解、建设和使用互联网络的高潮。
NCFC工程是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高技术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完成。项目总经费约7000万元。1994年4月,开通了与互联网络的国际连接。同时,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建成了互联网络中国区的最高级域名服务器(CN域名服务器),并于1994年5月,在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向网络信息中心注册了CN域名,还在美国和欧洲建立了4个CN域名服务器副本。至此,中国正式成为互联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国际的网络信息中心建立了规范的业务联系。
目前,NCFC将全国各地的60多个科技、教育单位连接入网,有150多个以太网,3000多台计算机,工作站以上机器800多台,每天供9000名科研、教育人员使用。
在NCFC的推动下,一批科研网络、教育网络、部委的网络纷纷开始建设。
廖先旺(本报国际部编辑):自去年6月21日起,由邮电部建立的中国互联网络(CHINANET)正式开通以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已有2000多用户入网,其中个人用户占近一半。
入网的机构和个人只需要一台微机、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条电话线便可漫游全球的信息之海——互联网络。只要你将电脑联入网络,输入相应的地址,便可在自家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当天的《人民日报》和《市场报》,甚至当天的《纽约时报》和法国的《解放报》。如果你一时没有时间阅读这些报纸,你可以暂存在电脑磁盘中,闲暇时再来看。
通过中国互联网络环球浏览服务器,你可以看到中国目前各主要高等学校的简介、北京图书馆的历史、中国主要旅游景点、各大城市旅馆介绍,在华三资企业的介绍及其服务网络。如果你是一名研究人员,你可以通过网络很快了解世界各国同行及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进展情况,与它们交流学术经验;你也可以通过联机检索在全球范围找到急需的资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