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彝山一条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4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一方水土

  彝山一条街
李灿南(白族)
沙乐,是滇西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一个乡,离县城90多公里。乡政府所在地有个彝族寨子,叫沙乐寨。每隔7天,人们在此举行一次商品交易,所以又叫沙乐街。
去年,我有幸去赶沙乐街。还未走进街子,一眼望去,长街呈之字形地依山而筑,街随路转,七拐八弯。由于受地势的限制,小吃店、各种杂货铺和彝家古朴、典雅的房子、新起的供销社、邮电所、营业所、农科站的现代楼房参差错落,前来赶街的人们佩带艳丽的民族服饰,穿着时髦的服装,伴着那唱歌般的叫卖声,使你很难想象彝山上会有这样一条街。
听当地人介绍,3年前,随着彝山经济的发展,县政府拨款帮助建立起这条街。街上摆着山货、药材、茶叶、玉米、大米、新鲜的猪、羊、牛肉。在活鸡、猪、马、牛、羊嘶叫声中,由四川腔、浙江话、昆明话、广东腔、大理话和本地彝家汉话汇合成的叫卖声,组成了一曲独特的集市音乐。这音乐是那么地悦耳、那么甜,那么新奇。一打听,来赶街的人不仅是那些外来客商、本地的群众,还有邻近县的各族群众和个体商人。也难怪沙乐街这么热闹,这么多彩。
在一位打扮入时的个体服装摊儿前,我与一位地道的本地彝家女摊主攀谈起来。据她讲,自从沙乐街开业以后,她就做起服装生意,平时做完地里的活计,就跑下关或到昆明进货,有时运点彝山土特产品到山外。当我问她赚了多少钱时,聪明的她只是笑而不答,告诉我她每次进来的货总能卖完,而运出去的土特产品也都卖光。她兴奋地告诉我,过几天还要上趟北京,一是看看祖国的首都,二是进点新鲜货。在我们交谈的片刻工夫里,她就卖了8件新式夹克衣。
在卖鲜猪肉的摊儿前,一位彝家大哥一次就买了15公斤多猪肉,身后的马背上还驮着很多时兴的工业品,沿街而去。在一家用五彩棚搭起的“娱乐歌厅”里,几个彝家少男少女在合唱着卡拉OK名曲,给小街增添了几分欢乐。
沿街开设的小吃店更是五花八门,有彝家名菜全羊汤、外来的拼盘炒菜、海鲜,把小街熏得香甜,连空气也显得格外诱人。人们围坐着边聊闲话,边品尝,不时地飞起阵阵爽朗的笑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