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东欧经济渐趋好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5
第7版(国际)
专栏:

  东欧经济渐趋好转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田春生博士
东欧国家的经济在经过5—6年时间的艰难转轨后,已相继走出了下滑的谷底,开始进入经济恢复与发展时期。
东欧经济普遍好转,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回升与增长引人注目。东欧剧变后,各国的经济曾普遍大幅度下跌,有些国家甚至降到70年代的经济水平。但自1992年起,波兰经济率先走出谷底,并出现微弱增长。随后,各国相继开始了经济回升的过程,经济以及工业生产部门陆续出现增长。1994年,整个东欧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1.7%。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最近的统计显示,1995年中东欧地区总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5%。二是各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日趋稳定。90年代初,在这些国家全面放开物价后,各国的金融和财政状况急剧恶化,物价大幅度上涨,货币发行量过多,财政赤字激增,尤其是超级通货膨胀,成为东欧经济转轨中的突出现象。例如,1989年波兰的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000%。但在最近两年里,东欧国家的高通货膨胀率逐年降至35%以下,有的国家甚至仅10%左右。各国的财政收支状态趋于平衡。三是各项经济政策、措施和经济法规都比较完整,并能够付之实施。在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经济转轨政策和纲领。另外,这些国家的政权过渡基本结束,政局的变动已不同于转轨初期的政治动荡,它逐渐成为一种正常的政治现象。政局稳定为经济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东欧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体制转轨。经过转轨,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架构已见雏形,市场经济的创新取得进展;市场主体和企业增多,他们实现了自主经营并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在成长并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90%以上的价格和物资都已放开,资本、商品和劳动力实现了市场化;各国都积累了一些在市场条件下发展经济的经验,能够比较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加强对价格、税收、货币、金融和汇率的调控;为了缓和过渡时期的社会矛盾,较多地注意了社会政策,加强了社会保障措施。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与政策的变化产生了良好的结果。首先,稳定了宏观经济,从而为经济改革与经济回升提供保障。转轨之初,各国都确定了以稳定货币和财政为首要目标,坚持实行紧缩性货币和财政政策,使高通货膨胀在较短的时间里回落下来,货币发行量得到控制,本币与硬通货的比价基本稳定。其次,非国有化和民营化是经济转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各国通过租赁、承包和拍卖等方式,实现了商业、服务业和小型企业的“私有化”,目前它们的经营状况比较好。另外,这些国家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股份化,形成以国有、私营、个体、合资和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势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拓展促进了经济发展。过去,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部门主要是重工业产业。如今,第三产业得到广泛发展,其产值约占总产值的1/3甚至更多;对外贸易全部放开,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占到一些国家外贸总额的60%—70%。
尽管这些国家的经济趋好,但整个经济还处在恢复、调整与磨合的过程中。经济中的“瓶颈”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共同性问题有:内外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依然很低,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依然过大,企业之间的拖欠也很严重;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虽然出现积极变化,但是它们普遍缺少科技优势,也不具有高新技术产业或出口竞争型的企业集团;这些国家几年来所引进的外资总共不到200亿美元,外资的流入不足以弥补这些国家的投资需求;社会问题依然严重,各国仍未摆脱失业率偏高、居民生活总体水平下降的困扰。正因为如此,据估计,这些国家的经济情况要到本世纪末才有可能恢复至1989年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