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心虚根柢固——“朴竹室”主人胡絜青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1-26
第12版(美术)
专栏:画斋三味

  心虚根柢固
——“朴竹室”主人胡絜青访谈录
雪松
那天,已是街灯闪闪发亮的时分,我们带着一身寒气,按响了胡絜青老人寓所的门铃。刚一落座,便听她的儿子舒乙说:“老人感冒了,昨天嗓子还沙哑得不能说话呢,今天好了点。”得知这个情况,我们实在于心不忍打扰这位九秩老人,便想改日再来。正在这时,老人戴着助听器从卧室来到客厅里并坐到沙发上。当听明我们的来意之后,便站起来首先领我们到她的自题匾额的“朴竹室”看看。十多平方米的画室里,到处堆放着老人的画稿,墙上挂着老人的新作。
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絜青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的画室起名为“朴竹室”?提起这个问题,老人笑着地对我们说:“我这个人喜欢为人朴实忠厚,虚心向上。一生要求自己老老实实地画,老老实实地写,老老实实地做人。”经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明白了,这是以竹喻人,以竹自喻呀!“朴竹室”的蕴意,不正是絜青老人高尚品格和情操的生动写照吗?这让我们想起了清代大画家戴熙《题画竹》的诗句:“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这诗意告诉人们,只要有虚心好学的品格和丰富扎实的学问,是一定会做出一番事业的。
絜青老人是学文学的,前半生教书。可是从小就喜欢画画,练字,46岁起才正式拜师习画,可谓半路出家。但她很幸运,她的写意老师是齐白石,工笔老师是于非鹢,都是当代大师,胡絜青深得真传。她从大师那里,不仅学到了绘画技法,更学到了作为艺术家的道德规范。胡絜青擅长花卉翎毛,能工能写,尤以画松、菊、梅为佳。老人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了前些年出版的她的一本画集。老人一页一页地翻着,我们一幅一幅地欣赏着,从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老人在艺术道路上跋涉、攀登、寻求的艰辛,而这一切全是为了把美奉献给人间。
老人看我们对画上的名印闲章也感兴趣,便打开印盒,挑选出几方自己喜爱的印章,一边让儿子舒乙钤印在宣纸上,一边给我们作介绍。这里有齐白石为她篆刻的“胡絜青”、“一师堂”,有齐白石的弟子刘铁保篆刻的“双柿斋主”(老舍故居亦称“双柿小院”)、“三余堂”、“痴人”、“学到老”,还有胡絜青从地摊上购来的“万物静观皆自得”等名印闲章。老人特别向我们解释说:“‘三余堂’是指吃饭之余、工作之余、睡觉之余。实际上就是一天都在工作,都在写写画画。”絜青老人正是这样,虽到耄耋之年,仍丹青不辍,并经常接待来访者,为人题字作画。
絜青老人一生爱花,爱看花,爱种花,爱画花。访谈中,老人又欣喜地向我们展示出她的另一部尚未出版的精美的“菊花画谱”,共有108幅,那花瓣,那颜色,那花型,真是千姿百态,瑰丽竞妍。老人告诉我们说,她家原有一个小院子,种花养草是她和老舍先生的共同爱好,极盛时栽培的独朵菊花多达百余盆,秋天经常举办家庭花展,陶醉在百花丛中。这部画谱是她30多年来对菊花写生、作画的结晶,是她爱的化身。
临别时,我们才注意到小小客厅里,桌几上、窗台上,甚至地上,到处摆放着鲜花,红的、白的、黄的,冉冉飘香。虽是寒冬,但令人感到这里是生机盎然的春天。这春天在“朴竹室”里,这春天在“朴竹室”主人的心里!(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