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阅读
  • 0回复

一个农村知识青年——记蓬莱潮水乡参加农业生产的一个高小毕业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5-01
第2版()
专栏:

一个农村知识青年
——记蓬莱潮水乡参加农业生产的一个高小毕业生
田牧
祖母经常望着自己家里的粮食和蔬菜出神,自言自语地说些别人听不明白的话;她那笑成了两道缝的眼睛,显露了她内心的喜悦。这个老人总觉得一切都像神话似的,她已活了六十五岁,丈夫和儿子都是生产能手,但他们种的庄稼却从没有像孙子志琳种的这样好过:白菜一棵长到十五斤,萝卜长到十三斤,玉米、麦子的收成也都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而她的孙子张志琳才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孩子。
还是在一九五一年秋天,祖母和志琳的继母因感情不合,分了家。从那时起,志琳跟着祖母过活。祖母是个爱好劳动的妇女,从年轻时候起她就盼望着幸福生活,但幸福生活却一直没有和她照过面。她在旧社会里劳动了一辈子,也受了一辈子的苦。如今志琳长大了,她就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这一年志琳从高小毕业就留在家里参加生产了。
他们家里,有庄稼地,也有井园。才开始参加生产,祖母怕志琳岁数小,力不相当,所以关照他说:只要种好庄稼就行了。但志琳却说:“有井园,闲着,多不合算。”祖母说:“什么都不会,凭着什么种井园!”志琳说:“鼻子下面有个嘴,不会,问嘛。”于是祖母同意他在井园种菜。
说来容易,做着难。种庄稼本不是那样简单的,特别是种菜,其中的学问更多。志琳可真是什么也不懂,急得他在园里直打圈圈。志琳明白,这个玩意不能靠胡闯。面前摆着的只有一条路:向老农学习。于是他便跑去找园邻们求助。
好多的园邻们,都是种了三、四十年菜园的老手,他们热爱继承他们事业的青年,因此都愿意把种园地的经验传授给后一代。他们像教儿子一样地教他。园邻们说:要学生产技术,先要作到两件事:第一是“勤”,第二是“俭”,要做到这两件,就算会了大半。你能行吗?志琳说:“我祖父、父亲都是勤俭人,是汤水不漏的人,我是在勤俭的家庭里长大的,怎么做不到。”园邻们都高兴地笑了。他们就这样收下了这个“徒弟”。志琳从此开始了真正的田野劳动。
从春天到秋天,志琳边学边种,没黑没夜地干。春天学播种,夏天学培植,秋天学收割。他和园邻们、老农们相处得很好,他们很快就成了知心朋友。志琳学习技术很专心,很主动,经常跟着正在做活的老农们身后一面问,一面学着做。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地里去试验。老农们都非常满意这个“徒弟”。经过一年功夫,一般的粗细活都会了个八成了。秋收后总结生产成绩,志琳种的地,收获量达到了一般土地的水平。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
但对于志琳来说,他在生产劳动中最大的收获,是他真正认识了土地,并且热爱了它。在学校念书的时候,那黄色的坚硬的土地对于他多少有点荒凉的感觉。那时候,他对土地是并不十分热爱的。今天,当他的汗和土地的水分融和在一起的时候,当他将一粒粒小小的种子播种在潮润的泥土里的时候,他的感情也随着种子注入到了泥土里。干起活来,有时候弄得全身沾满了泥和粪,脸上沾满了黄土,眼睛被漫天风沙迷得睁不开,泥土随着空气被呼吸到鼻孔里,他没有感到脏和臭,不,他倒是闻到了泥土的香味;当他亲眼看见种子发了嫩芽,突破地皮,一直到绿油油的禾苗遮盖了地面时,他的心情是那样兴奋和激动。这时,他一天也不能离开庄稼地,大清早起来非到园里瞅一眼不可。他看见禾苗长得很好,感到高兴,为了让庄稼长得旺盛,他一遍又一遍地不辞劳苦地浇水和修理。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那来的这股子劲!就这样,他渐渐地爱上了土地,最初还有的一些不安心农业生产的思想,渐渐地消失了。他感到,干庄稼活不是枯燥无味的事,那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是生动地变化着的、充满着愉快的劳动的过程。第二年暑期,有人约他到外面找工作去。志琳毫不犹豫地就拒绝了。
在生产中,他越专心,就越深刻地体验到土地潜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他没有满足所获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成就,他觉得种地这玩艺,要想闹好,除了“勤俭”二字以外,还应该加上个“钻”字。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个青年团员,是个高小毕业生,他下定了决心要钻研新技术。
开始,祖母一看见志琳用新办法在莳弄庄稼时,就说:“还是老老实实地照原来的法子种好了。新门道,让别人先试验去吧!”志琳很尊敬祖母,总是采取商量的态度,向祖母讲道理。志琳说:“婆!我多打粮食你不欢喜吗?”祖母说:“就怕不保险,少收了。”志琳说:“咱们过去种地就因为光用些‘保险’的老办法,才少收了。学会了新技术管保可以多打粮食。”祖母说不过孙子,也只好半信半疑地同意他采用新耕作法。她叮咛说:“你胡摆弄,少收了粮食,叫我挨了饿,就是不孝顺哪!”志琳说:“婆说的对!那不光是不孝顺,更是对不起国家啊!”
张志琳就这样开始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工作。一九五二年,志琳在园地里种了半亩小麦,苗很厚,长得绿油油的,又高又青。快到成熟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把麦子都刮倒了。为了挽救小麦,志琳想出了绑扶的办法,把刮倒的小麦扶植起来。但小麦还是减产了。志琳把这次意外的打击,作为一个教训,他用心捉摸,发现了麦子的品种不好,不能抗风。去年种麦时,他到图书馆借了有关农业知识的书,根据土质、灌溉、肥料等条件,换种了扁穗半芒小麦,又进行了很好的护理。他有信心在这半亩地里收三百五十斤小麦。
他在改良技术当中,很善于从细小的事情上去仔细观察。有一天他到地里看庄稼,发现地边地头和墒沟的一行庄稼长得不旺盛,不齐茁。他想,光是地中心的庄稼长得好,也很难增产。他反复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地面不平,肥料不匀。后来,他改进了耕作技术,这样,一整片土地上的庄稼就都长得齐茁了。
志琳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他除了毫不保留地采用别处已经试验成功的新耕作方法——浸种、选种,宽垄密植、使用杀虫药剂等外,自己还经常作各种试验。他在菜园里试验了各种肥料对白菜的效能。他经常注意研究各类蔬菜的需要水分量。因此他的菜蔬和庄稼年年长得很好,年年增产。一九五二年种的二亩玉米收了二百八十斤,一九五三年收了七百五十斤。一九五二年的大白菜每棵平均八斤,去年种的八百五十棵大白菜,每棵平均十斤(按下窖后的重量计算),其他如花生、大蒜、萝卜、大葱等样样都长得很好。
张志琳参加农业生产并积极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事迹,博得了当地农民群众的赞扬。用祖母的话来说:“大家都‘发’扬他。”走到潮水街上,一提起“生产能手”和“小米邱林”,几乎大人孩子都晓得这是志琳。最近,志琳被选为互助组副组长。志琳没想到这一着,心很慌,他想:过去行行都是学三年才出徒,我种庄稼还不到三年,怎么能领导人家?他叫大家再着实想想,另选一个。组员们鼓励他说:“早就想好了,你领导,大家撑你的腰,怕什么。”志琳看看不好推辞,就答应下来,他向大家保证说:“咱们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保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被选为互助组长的事传到祖母的耳朵里,祖母又喜欢,又担心,她怕孙子担当不了这份责任,但志琳说:“有上级的指示,再依靠群众,一定能干得了。”
祖母不断地听志琳讲些新道理,思想也大有进步。过去志琳回家,祖母总是先问志琳累不?饿不?冷不?热不?但现在却先问互助组的情况了。志琳也常把组里的事情告诉祖母,他还告诉她互助组的组员们怎样准备和盼望成立合作社的情形。有一次,志琳向祖母宣传社会主义,祖母听了,心里像开了花,嘱咐孙子说:“你就加劲奔吧!早一天是一天,好叫婆也能看看那社会主义好光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