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再说抗虫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3-01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再说抗虫棉
张毅
本报十版1月15日发表了《抗虫棉:今年该不该种》一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冀鲁豫棉区和有关专家中间,人们进一步展开了对Bt抗虫棉问题的讨论,各地来人来函络绎不绝,各抒己见。对此,笔者继续进行了采访。

90年代以来,棉铃虫猖獗发生,给我国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治虫保棉,棉区农民的劳动强度成倍加大,因农药的过量使用致使人畜中毒的事件也时有所闻,部分地区棉农甚至到了谈虫色变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抗虫棉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令人振奋。农业部门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Bt抗虫棉系列品系,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有关专家主持的国家“863”课题——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日前也通过了专家鉴定,某些方面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Bt棉研究取得的这些重大成果,将为人们虫口夺棉,降低种棉的劳动强度,争取棉花丰收发挥巨大作用。科研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为Bt棉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应该得到人们的鼓励与支持。一些地方为配合Bt棉的试验示范工作,从田间管理、技术服务到人员配备都提供了更加优厚的条件。在河北省河间市,有一家农民生产自助组织——国欣农研会,几年来为推广农业科技做了一些有益工作。1995年经他们之手Bt棉示范面积近万亩,大多数农户反映良好,他们表示明后年将继续示范。

中国农科院有关资料表明,经多年试验鉴定,Bt抗虫棉在棉铃虫重灾区冀鲁豫三省多点试种示范,抗棉铃虫效果表现突出,一般情况下可减少对棉铃虫防治用药的60-70%。同时在生产中,Bt棉也显示出其不成熟的一面。冀鲁豫植棉区反映,前年、去年Bt棉部分品系在各地种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品种分离、丰产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专家认为Bt棉存在上述问题,除了品种自身品质有待进一步筛选提高外,还有以下几条原因:一、由于种种原因,群众对Bt棉的生长特性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捉摸不透,一些科技人员对此也尚在摸索之中,于是,在Bt棉大面积试验示范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二、Bt棉刚刚登场,其种子价格高于常规棉10倍乃至几十倍。这样,一些信息灵通的种子商纷纷瞄准这个市场,非法收购经营Bt棉棉种,其中有人为了牟取暴利,甚至不惜掺杂使假,以假充真,致使Bt棉种子市场混乱;三、1995年8至9月份,我国北方棉区低温寡照天气给棉花生产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Bt棉也不例外。

对于Bt棉这个尚不成熟的棉种,有关方面的同志认为目前只能控制在试验示范阶段,通过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而不可贸然地大面积推广。笔者在冀鲁豫棉区采访过程中,遇到一位分管农业的镇长,他道出了心里话:即使Bt棉不太稳定,减了产,还可以靠卖棉种把钱赚回来。这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炒”种卖种的苗头,在许多Bt棉种植区都已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如果不及时遏制,将会使我国棉花生产蒙受重大损失,还可能使一个好的成果因名声受损而夭折。
河南省农业厅已发文,明确指出,在积极、稳妥地搞好Bt抗虫棉试验示范的同时,要切忌盲目推广。他们强调种子管理部门要与售种单位相结合,有计划地供应示范用种,制止非正常渠道的炒买炒卖,对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给种子市场造成混乱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山东省农委农业专家顾问团日前的一期简报不仅建议该省要进一步做好Bt棉试验工作,还要坚决控制试种面积,在审定前不得盲目推广,防止一哄而上,给生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他们还建议,今后,省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经营未经审定的Bt棉种子。
我国Bt抗虫棉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而该品种走向成熟并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时间,需要种子科研、推广单位和农民等在对抗虫棉有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互相协作,共同努力。这也是我们发表抗虫棉报道的本意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