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瑕瑜互见——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9
第8版(体育)
专栏:记者观察

  瑕瑜互见
——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印象
本报记者李长云
1996年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日前在京落幕。尽管陈露因在美国巡回表演没能参赛,但运动员在比赛中高难的技术动作、优美的艺术表现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印象之一是运动员开始注重动作的连续性、完整性、艺术表演性和自我表现力。比赛中,一半以上运动员的艺术印象分高于技术动作分,这是一个可喜进步。过去,尽管中国运动员的技术难度和动作质量不逊色于欧美强手,但音乐的选择、动作的编排以及自我表现力等方面都差距不小,影响了艺术印象分,名次总上不去。
陈露1995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获女单冠军,除刻苦训练外,与美国著名冰舞专家为她专门设计乐曲、刻意编排的充分展示东方少女气质的舞蹈动作以及长年在花样滑冰强国磨练分不开。
印象之二是大批年轻选手逐步走向成熟。女子单人滑第二名陈丹不满13岁,第三、四名芦美佳和田妮平也只有17岁和16岁。她们的5种3周跳和自我表现力等都能与陈露相媲美,日后完全有可能在国际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3天的比赛紧张而激烈,但也有不如人愿之处。
其一,我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仍较差,多数运动员比赛后半程体力下降,动作变形,个别队员比赛结束瞬间因体力不支而失误,很可惜。提高身体素质已是日后训练的头等大事。
其二,这样难得且具有较高观赏性的国内大赛居然没有观众。主办者在赛前的新闻通气会上叫苦,拉不着赞助,经费又有限,比赛很难办。任何体育比赛都不是一下子就火起来的,没有观众,企业也不会瞎投钱。主办者应先在赛场气氛的营造方面做些文章,使观众从不接受到渐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兴趣。观众多了,热烈的气氛有助于运动员发挥水平,也才能吸引商家的介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