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同心筑《血墙》——电视剧《血墙》拍摄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0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同心筑《血墙》
——电视剧《血墙》拍摄侧记
梁瑚
小港——宁波的卫星城市,美丽、宁静。这些年来,这里的居民已见惯了各种肤色的来往客商和海员,然而,1995年初秋,小城街头却异乎寻常地出现一群剽悍的光头大汉。知情的人明白,这都是些扮演清兵的演员和协拍的部队战士。眼下,一部表现中国近代海战的电视剧,正在小港拍摄。
这是部打胜仗的戏
百年中国近代史,灾难深重。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法马江之战,南洋水师顷刻崩溃。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以近代史海战为题材拍摄《血墙》,得知者未免嘀咕:唉,又拍中国人吃败仗,没劲。殊不知,这是部中国人打胜仗的戏。
清末(1884—1885)发生在浙江镇海的中法战争,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屈辱岁月里,军民同心,团结抗敌,大获全胜的辉煌一页。当年为抗击侵略者修筑的数十里海防工事,现已成为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这段历史也编入了中学教科书。编剧之一的黄亚洲被爱国将士、百姓与国土共存亡的爱国主义精神所震撼,积极投入创作。在镇海之役胜利110周年之际,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厅、镇海区委、区政府共同筹划,将历史搬上荧屏。
整整一个多世纪,沧海桑田。古城墙、古炮台虽雄风依然,但四周却已高楼成群,电线、天线林立,古战场何处寻觅?台风肆虐的季节,由镇海海防局、文广局的同志带路,顶着狂风暴雨,剧组沿着海滩采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隔江相望的小港沙头村,找到理想的外景地。沙头村的领导、群众热情相助。采石场承包主老吴,停下生产,调集设备,帮助剧组在泥泞的海涂上铺路,与村民一起在荒凉的海滩、山头上修筑炮台、阵地、校场、营帐。开机之日,阵地上战旗猎猎,战马嘶鸣,十数门逼真的大炮严阵以待,一派威远雄风。一门底盘巨大,能打开后膛,推入一人高的炮弹的“克鲁勃大炮”和两门直径1米左右,长10余米的铸炮,堪称中国电视剧之最,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纷纷照像留念,领略历史氛围,缅怀当年英烈。
当地驻军派专人开来发电车,解决拍夜戏的照明用电;澥浦镇古宅“郑姓十七房”的居民腾出住宅,提供拍摄场景;镇海城关二小送来运动垫,作武打特技的保护垫……像当年支援前方将士一样,镇海军民同心协力共筑《血墙》。
假戏真做再现英杰
杜澎、寇振海、夏宗学、张山……这些有相当艺术造诣的演员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是奔《血墙》这个本子来的,要尽力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
尽管是江南,深秋的海边,照样寒风刺骨,演员们身穿单薄戏服,每天十几个小时在毫无遮掩的荒滩上拍戏,十分专注和投入。开机第一组镜头是“试炮失败,鞭笞吴杰”。凛冽的北风中,扮演者张山光着上身,跪在海水之中。一连数遍导演都未通过,认为打得太假。张山急了,连喊:朝我身上打!颇有《英雄儿女》中王成“向我开炮”的气概。铜钱般粗的皮鞭真的狠抡过去,几下就把张山打趴在水里。镜头拍好了,张山身上也挂彩了。另一场吴杰受罚喝海水的戏,就地取材的几桶又咸又苦的海水,灌得张山胃里翻江倒海,吐了个干净,连眼睛也被呛红了。
男主角寇振海也不轻松。剧中人常戴的刑具木枷,可不是泡沫板或空心三夹板做的假玩意,为了加强真实感,导演让木工用整块木料包铁皮,按古代刑具制作了一副真枷,实足好几十斤重呢,为了拍好“饷粮被抢,刘亦璋含泪责打宋秋成”的重场戏,寇振海与杜澎商定,实拍时,真的打耳光,把份儿打足。这场戏拍得场上场下,人人泪光晶莹。导演喊了“过”,演员还久久未从角色中走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演员们饱满的热情和辛勤的劳动,使100多年前的铁血男儿群像在荧屏上活生生地站了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