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收藏家叶星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11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收藏家叶星生
刘伟
叶星生坐在他那堆着各种西藏艺术品的房间里,眼里洋溢着满足。他说,作为第二代生活在西藏的内地人,自己总算对得起前辈,总算是为西藏做了一件好事。他收藏的艺术品,是西藏的无价之宝,他的心愿是在拉萨建一个西藏民间宗教艺术博物馆。
叶星生13岁时,独自一人从四川进藏,被父母送到西藏唯一的中学——拉萨中学上学。
谈到中学的那段日子,叶星生说,他有两大收获。一是对藏民族有了充分的了解,二是结交了班禅的画师希洛。叶星生充满感情地回忆道:“那个白胡子老头,在西藏美术界享有盛名,是他带我走进美术的大门,是他让我对西藏艺术着迷。从那时起,我热爱上了西藏民间美术,并立志投身于这个事业。”
叶星生没上过大学,跟着他的西藏教师希洛,以自己的聪明和勤奋,成为西藏当代的一个知名画家。他画过唐嘎(卷轴布画),画过壁画,画过颇有创新意味的、以西藏民间工艺品组合而成的装饰画。在他的书架上、桌子抽屉里,扔着各式获奖证书。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叶星生恐怕将与画布打一辈子交道,而不能成为西藏著名的民间宗教艺术品收藏家。
文革前,西藏有2000多座寺庙,民间、宗教艺术品十分丰富。当席卷全国的破四旧冲击到西藏时,老画师希洛给叶星生培养的对民间宗教艺术品的鉴赏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他那时只有20来岁,看到古朴的唐嘎被丢进火里烧掉,心疼得难受,就捡些残片回来。还有那些经板,上面有藏文,有雕刻精美的佛像,单位里的食堂竟拿来当柴烧。叶星生留了心眼,一块块偷偷揣进怀里,拿回来藏在床下。
在那间10来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每当夜色来临,叶星生把一块块唐嘎、经板拿出来欣赏,或许是一尊造型精美、有印度舞蹈女神风格的佛像吸引了他,也或许是一把老式藏刀刀鞘的花纹把他带到了一个令人浮想连翩的艺术天地。从那时起,叶星生开始了收藏西藏民间宗教艺术品。叶星生谈起西藏民间艺术,话语就像开闸的水:“西藏的土地太有诱惑力了。只要留心,民间艺术无处不在。藏刀、织毯、酒壶酒碗、陶器,甚至放牧的鞭子……比如墙上的这挂铃铛,是六个金属圆、一个竖皮条和松散的毛结构成一个整体;又比如牧民身上挂的火镰、腰带、鼻烟盒;女人的腰饰和首饰,包括平凡到一个酥油桶。另外西藏的印章也很有特点,有的粗犷,有的精细,充分显示藏民族是个爱美的民族。每一类收藏我都可研究一辈子,每个门类都可以写本专著。”
叶星生是个穷人,同时他更是个富人,他拥有的艺术品,价值无法计算。西藏的老画师启发了他的艺术灵感,西藏高原给予了他施展艺术才华的天地。他说,年迈的母亲从成都来信,让他回去补养一下身子,可回去没几天就坐不住了,他的心还在八廓街。收藏民间宗教艺术品,叶星生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头发零乱,衣装邋遢地在八廓街乱走,两眼滴溜溜地在各种地摊上转来转去。每个月的工资他大都用在购买收藏品上。
叶星生说,自己的这些东西,最后是要献给西藏人民的。他已出版了好几本书:《西藏面具艺术》、《西藏民间艺术品》等。他把自己几百件藏品进行了整理,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展览。他伤感地说:“通过展览,让人们认识了解西藏艺术,证实我们西藏人,当然我算是西藏人了,在研究、挖掘西藏民间宗教艺术上的成就。另外也证实我这个汉人在西藏几十年含辛茹苦,耗尽心血和资金,是为西藏抢救了一批珍贵的民间宗教艺术品。”
叶星生想承包拉萨宇拓路的景点——琉璃桥,还想筹建一个西藏民间宗教艺术博物馆。他说,那是个好地方,开个展厅和艺术茶园,让游人在休息中欣赏西藏艺术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