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阅读
  • 0回复

关心孩子,爱护孩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6-01
第2版()
专栏:

关心孩子,爱护孩子
维仁 甸义
孩子们的乐园
在北京北海公园的湖边,有一个儿童乐园——“少年之家”。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穿着盛装,颈上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都到这里来参加文艺、科学、体育等活动。游客们从这座宫殿建筑的红色围墙外面经过时,常常可以听到孩子的嬉戏谈笑声。
这里设立了生物、美工、化学、物理、航空模型和音乐等六个小组。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个小组。爱好生物学的儿童可以在植物园里挖土、拔草,栽植种种的植物。从实地操作中,他们学得很多的科学知识,并体会到劳动的可贵。在他们的生物室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动植物标本,以及他们自制的小型显微镜。室内墙壁上挂着达尔文、米丘林的像片,还有米丘林的名言:“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赐给恩惠;向它夺取恩惠——才是我们的任务”。在院子另一边的一间屋子里,墙壁上挂着飞机模型的图片,还有工具、材料、设计图样等,好像一座小型的飞机模型制造工厂。航空模型小组的组员们,制成了很多弹射式、舱身牵引和汽油动力等飞机模型。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他们准备给首都的小朋友们作精彩的表演。
音乐室和美工室更别有风致。音乐小组是“少年之家”中最大的一个组,它包括一个百余人的合唱队,一个乐队和一个舞蹈团。在指导员的帮助下,有的孩子正在练习创作歌曲。音乐小组常到首都各工厂和学校演出,也常在电台广播。在美工室里陈列着儿童们自己的作品:铅笔画、水彩画、雕刻、石膏塑像、美妙的剪纸和刻纸手工,以及女孩子们的挑花、刺绣和印染花布。从这些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已能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儿童们常常把从“少年之家”学得的知识带回学校去,告诉小伙伴们,引起了大家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因此,他们已成为学校中开展课外活动的骨干。
为了和更多的儿童取得联系,“少年之家”还经常举办科学表演会、音乐会、儿童绘画比赛等活动,或请著名的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科学家和艺术家和孩子们见面,给他们讲故事。
首都的少年儿童都热爱这个乐园,把它当做自己的家。
舞蹈家的摇篮
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的南岸,住着一批少年舞蹈家——中央实验歌剧院民间戏曲团的儿童学员。他们来自祖国的各个角落;其中有工人和干部的子女,也有上海教养院里的孤儿。
他们在这里一起愉快地生活着学习着。每天早晨七点钟,他们就起来练习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动作。早餐以后,孩子们都集中在铺着天鹅绒地毯的院子里,学习主要的课程——中国古典舞。教他们的老师,有全国著名的昆曲演员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等。现在,他们已经学完了中国古典舞舞蹈组合,正在练习中国古典歌舞剧中的片断——“起霸”等动作。上午最后一堂课是苏联芭蕾舞的基本训练。孩子们换上了另一套漂亮的舞衣,按着幽美的圆舞曲的旋律进行练习;每个动作、每个姿态都是那么的美妙和富有抒情味。下午有文化学习、钢琴练习和音乐欣赏等课程。
孩子们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舞蹈之外,他们还参加其他各种活动,如运动、看电影、旅行、读文艺小说(他们自己有个图书馆)。每天傍晚,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到什刹海的土山上或儿童公园去玩。星期天,孩子们都穿起美丽的服装,系着鲜艳的红领巾,一起去划船或到郊外旅行。
老师们和孩子们之间的感情显得非常融洽。老师爱他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而孩子们也能听老师的话,他们常常亲昵地围坐在老师身边听讲故事。有一次一个孩子天真地问一个教中国古典舞剧的老师:“老师,你们以前学不学芭蕾舞?”老师感叹地回答:“咳!傻孩子,听都没听说过,不用说学了。那时吃不饱穿不暖,不知挨过多少打骂,赚来的钱都归了别人的腰包。那会儿没有教室也没有镜子,晚上只能悄悄地一个人起来在月亮下或点着残烛练习。……唉,比起你们来真有天地之别……”这些话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懂得了应该热爱祖国、热爱舞蹈艺术。
“母子列车”
全国三十几个一等以上的车站,专为母亲和孩子设立了候车室。在宽敞明亮的候车室里,有免费供儿童使用的小床、被褥和玩具等,还有服务员帮助照管孩子。上车时,携带孩子的旅客可以优先进站。人民列车的服务员等在月台的入口处,把他们引到列车上去。车上也有专供儿童使用的带有安全网的小吊床、便盆和玩具等设备。孩子有了病,卫生人员便来给他们诊断。
列车上的服务员同志,对工作非常负责。车一到站,他就先下去帮助妇女们拿行李,抱孩子;同时给上车的母亲找坐位。随后,他就走到每个乘客面前,把她的姓名、要去的地方和带的东西都打听清楚,记在日记本上;对一些不识字的妇女,问得更是详细。到时候谁该下车了,他都事先通知对方把行李准备好。孩子们睡觉时,他对每个吊铺的挂钩、安全网和吊带,都仔细地检查一遍。如果孩子哭闹起来,他就来帮着母亲们哄孩子们玩。
有一次一位母亲因晕车吐得很厉害,孩子在旁边饿得直哭。这时,这一列车上的服务员急忙把卫生员找来给母亲诊治;同时,他又四处奔走,请另一位妈妈给那个小宝宝喂奶。待小宝宝吃饱睡熟之后,他才松了口气,脸上重又露出了笑容。
有人问那位服务员:你不累吗?他轻轻地回答:“没啥,这是我本分的事,人民把孩子委托给我,我就要对他们完全负责。我已是四个孩子的爸爸,我可深深地了解当父母的不容易。特别是工人家属、军属和乡村妇女,她们多不识字,又没出过远门,离开家便感到很多不方便。我能为祖国的第二代服务,感到无上的光荣。”
孤儿们的温暖家庭
北京市第一儿童教养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个儿童教养院。这里收容了三百四十七个孩子,他们都是孤苦伶仃、无爹无妈的孤儿。
在人民政府接管以前,院里的孩子们得不到有营养的食品和好的护理,有很多幼婴常常患病。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可以吃到牛奶、蛋黄、鱼肝油、钙片、水果等,平均每三个婴儿就有一个保育员。小宝贝们都长得又活泼又结实。从三岁到七岁的孩子还受着一定的幼儿教育。
例如,小学部(收容七岁以上的孩子)过去有百分之五十九点三的孩子营养不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儿童体高体重不合标准,孩子的精神也不够正常。他们常常被迫服劳役。冬天,儿童们跪在冰冷的磁砖地上用凉水擦地,有很多因而得了关节炎。现在,孩子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医疗室,而且还有休养所。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孩子们举办了一个学习和作业成绩展览会,展出了他们自己做的小衣裤、毛线衣、挑补花和绣花手工、木工、火柴盒等。其中有的是大孩子给幼婴部的弟弟妹妹们做的;有的是给外面加工的。现在,孩子们由于营养良好,身心健康都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孩子们都热爱祖国、热爱学习和劳动。二年多来,从这里毕业出去参加工作的已有一百五十多人。他们有的到工厂去做工,有的到内蒙古地区做护士工作。有不少人在工作中得到了好评。他们时常从工作岗位上给院里的弟弟妹妹来信,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并表示决心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小朋友们的知识宝库
北京图书馆已和首都广大的少年儿童读者们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它经常供给小读者以丰富的精神食粮。
每年春末到秋初,图书馆把院内的西南角辟为儿童阅览园。假日或课余,小朋友们可以到这里来看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同时,又特为少年儿童开辟了一间拥有一百多座位的阅览室,去年到这里的小读者达七万零八百多人。
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图书展览,向孩子们介绍新书。此外,还经常请小读者向小朋友们报告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通一兵”、“古丽雅的道路”、“我的儿子”、“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等作品的心得。
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的高贵品质,图书馆常为小读者举办“见面会”,请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妈妈、文艺战士高玉宝、志愿军爆破英雄黄家富、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等与小朋友们见面。还邀请英雄、模范、诗人、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少年读者们联欢,其中有科学家高士其、名演员石联星、诗人田间等。
孩子们把图书馆看做自己的乐园,少先队员们也常到这里来过队日。许多小读者积极参加图书馆的各种活动,帮阅览组做工作,成为图书馆的良好助手。他们为小读者热情地办理借阅手续,布置展览会,出版壁报等。
现在,图书馆正在兴建书库。今秋重新开放后,将进一步加强辅导活动,并和各学校取得较经常的联系,使小读者的课外阅读和校内功课更好地结合起来。(附图片)
中央实验歌剧院民间戏曲团的儿童学员在练习芭蕾舞 王志渊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