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不要干扰食盐加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0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不要干扰食盐加碘
本报记者杨雪梅
中国是全球12个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1991年,李鹏总理在联合国71国首脑签署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上签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在2000年前消除碘缺乏病。为实现这一承诺,中国政府做出了种种努力。目前,部分省、市已实现全民食用合格碘盐,今年年底可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食用盐全部加碘。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某些企业以补碘为名,推销各种加碘食品,很值得有关方面注意。在加碘食品的强大攻势影响下,食用碘盐这一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最易普及的消除碘缺乏病的良方,大有受冷落的趋势。
(一)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加碘食品或含碘饮料主要有这样几种:各种含碘矿泉水(40瓶矿泉水的含碘量相当于1公斤碘盐)、各种海藻保健食品及饮料(例如果味海藻汁、海藻蜜奶、海带可乐、天然海鲜碘盐等)、含碘乳酸饮料、含碘酱油。还有一些制药厂生产的智力碘口嚼片。有关专家认为,利用补碘来推销产品,除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之外,还容易产生误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会长郭子恒教授忧虑地指出,电视广告宣传的一些补脑保健品、保健杯其实就是补碘,而补碘只需食用合格碘盐,根本不必花那么多钱去买价格昂贵的补脑保健品。一些广告讲,××补脑口服液,小学生喝了数学成绩提高了多少分,大人喝了如何精力充沛,完全没有科学根据。这些广告宣传只会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不再关注碘盐,其后果将是严重的。我们应当做的就是扎扎实实、不遗余力地宣传食用合格碘盐,动员大家自觉抵制私盐。如果食用合格碘盐变得像我们吃饭一样普及,碘缺乏病消除的日子就不远了。
中国医学基金会智力工程委员会副秘书长汪梅先对记者说,消除碘缺乏病是以食用碘盐为主,其他综合措施为辅的一个系统工程。所以,食用合格碘盐是主角,是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其他加碘食品或饮料只是在特定地区(如碘盐难以普及的地区)、特定人群(如处于妊娠期间的妇女无法过多食用碘盐,而对碘的需求量又很大)、特定时间内可以采用的辅助性措施,充其量只可以做一个配角;像价格公平、质量稳定可靠、保存期长的一些智力碘片,也只能是最佳配角。过分夸大加碘食品或含碘保健品的补碘功效,容易使广大消费者舍本逐末,从而冲击碘盐的正常销售。
(二)
中小学生是补碘的重点对象。因此,许多企业和个别政府部门以补碘为名,强行向学生推销各种含碘保健品,甚至发生学生不买就不允许上学的事情,影响十分恶劣。
卫生部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张景霖主任强调,在消除碘缺乏病的工作中,只有推行食用合格碘盐是政府行为,其他补碘保健品只能由家长或学生自行选择,原则上不允许政府部门发文推荐或强制学校购买。张景霖感慨地说,企业从学生身上赚的钱够多的了,先是补锌、补硒,现在又是补碘,推出名目繁多的广告,向中小学生展开宣传大战,其实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从营养学角度讲,大多数中小学生只要不偏食,从日常的饮食中完全可以摄取成长必需的各种营养成份。如果过多地摄取营养物质或营养搭配不合理,反而会使消化功能受到损伤。家长们对不实的广告千万不要相信,只要正常食用合格碘盐,中小学生的智力和身体肯定会健康成长。
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力认为,在适当的时候,有关部门应联合发文,呼吁各中小学校和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抵制种种以补碘为名的商业行为。加碘食品、饮料应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市场上生存,政府的任何介入都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当然一些正当的干预不在此例。
(三)
有些广告在宣传含碘食品时,暗示长期食用碘盐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有的新闻媒介在介绍各种含碘的矿泉水及海藻类营养品时,总会加上一段背景材料,强调我国碘资源缺乏,生产碘盐所需的碘需大量进口,所以很有开发其他含碘产品的必要性。对这两种说法我们应怎样看待呢?
汪梅先认为,长期食用合格碘盐对人体并无害处。医学证明人体每天摄入1000微克的碘都是安全的,如日本人均碘摄入量在800至1000微克之间,居世界首位;加拿大、瑞典等国家早在10年前就将食用碘盐法制化,强制推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人均碘摄入量在200至400微克之间。过去几年,我国人均碘摄入量最多的是上海,一般只有100微克左右。国家已做出决定,将碘盐中的含碘量进一步提高。
中国确实缺乏碘资源,但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实现食用盐全部加碘的能力我国还是具备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张侃说,国家已投资9.8亿元,集中建设150个碘盐厂,建成后生产能力达800万吨。今年年初,全国碘与碘酸钾产销联合体正式成立,负责有计划地生产原碘及碘酸钾,特别向国家指定的碘盐厂提供所需的碘酸钾。这样,合格碘盐的生产进一步得到了保证。张侃强调,只有全民提高食用合格碘盐的自觉性,抵制各种令人忧虑的商业行为,碘缺乏病才有希望在中国真正被消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