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阅读
  • 0回复

寄希望于后备军——全国青年男篮联赛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1
第5版(体育)
专栏:

  寄希望于后备军
——全国青年男篮联赛观后
本报记者薛原
中国男篮亚锦赛失利,一时间众说纷纭,在舆论分析的诸多原因中,后备力量的匮乏是致命之处。全国男篮甲级联赛打了两个赛季,难有新人涌现也是隐患之一。那么,中国篮球的后备军实力到底如何,9月末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青年男篮联赛决赛,或许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大致的答案。
有八支球队参加本次青年男篮联赛决赛,参赛队员的年龄大多在14岁到19岁之间。其中身高在2米以上的有24人,而八一队中,就有7人在2米以上,优势一目了然。青年球员的身形虽然还不够魁梧,但打球的勇猛气势却不比一线球队逊色,特别是打入决赛的两支球队——八一队和北京首钢队,拼劲十足,颇有初生牛犊之气,决赛进行得格外紧张激烈。两队主教练对本队球员的表现也相当满意。
但北京首钢队中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全队没几个是北京籍的球员,队员来自四面八方,有黑龙江的、山东的、河南的、宁夏的等等。缺少本地球员的原因有二,一是受片面追求金牌的影响,基层少体校的篮球班几乎绝迹,而这正是以往最主要的输送途径。此路一断,等于是卡断了大动脉;二是现在有特长的少年球员出路增多,不进专业队可以念大学,大学里也即将开办高校篮球联赛,在很多家长眼中,这也是不错的出路之一。
与北京队中没几个北京人恰恰相反,空军队中,倒有大部分球员来自北京。这其中的原委是空军队没有自己的“大本营”,只能五湖四海到处寻觅球员。可现在稍有苗头的小球员一旦被发现,马上在当地体委挂上一号,“墙脚”很难挖动。空军队的驻地在北京,所以有一些北京的家长把孩子送来队里,希望将来能吃碗体育饭。但如此“输送”使得球队的选择面十分狭窄,只能是“有什么菜吃什么饭”,没法“挑三拣四”了。
北京队的主教练感叹:现在招来的有些球员在篮球技术方面还是“白丁一个”,等到辛辛苦苦培养三四年,是不是这块料也得上场了。由于基层训练的落后甚至空白,造成球员的功底不扎实,本次青年联赛中,球员在没有防守的情况下带球上篮却未投中的场面屡见不鲜。一方面,这是球员心理素质不过硬的体现,另一方面,球员个人能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与甲级联赛中部队球队越打越少相反,参加本次比赛的八支球队中,部队队占了五支,且成绩不错。地方队中,除北京队获亚军外,广东队和吉林队排在最后两名。然而由于部队队本身的生存问题,又令人对这些青年球员将来的出路担心。事实上,在一些球员的言谈中,已经透露出“改换门庭”之意。
中国篮球要想求得真正的提高,只有寄希望于普及的工作。青年联赛,正是普及与提高这两个环节间的连接部,也是中国篮球的希望所系。中国男篮一次失利并不可怕,如果我们的后备军依然不能给我们带来希望,那才是可怕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