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东欧中亚 政局趋稳 外交活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7
第3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东欧中亚 政局趋稳 外交活跃
  本报国际部编辑 严正 唐进修 孙勇军
  本报驻东欧中亚记者 许宏治 刘刚 朱富贤 吕岩松 梁晓华 尹树广 于宏建
编辑: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缓和总趋势的加强,今年东欧中亚国家政局继续走向稳定,原有的危机热点普遍降温,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努力在某些国家有所见效。与此同时,大国为了实现世界战略目标,加紧了在那里的争夺;而东欧中亚各国力求在形成之中的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新格局中找到最佳定位,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东欧中亚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
朱富贤(驻波兰记者):东欧剧变后,原苏联之外的东欧8国变为12国(包括前南5国)。7年多来,它们通过全民选举、制宪或修宪,制定基本法律框架,逐步建立三权分立和多党议会制的政治体制及以市场机制和私有化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在政治转制、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欧各政党激烈较量。在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在朝和在野派不断换位,左翼和右翼政党交替执政。伴随着政坛上的“钟摆”现象,某些国家发生了罢工、示威活动甚至动乱。但总的来说,各党派最终都能尊重宪法和选举结果,实现权力交接,使国家的政治形势渐趋平静和稳定。另外,这些国家左、右翼的政治纲领正在趋同,它们都主张“多元政治”、“议会民主”、市场经济、私有化、加入北约和欧盟,彼此间仅有“激进”与“渐进”之别,权力和利益之争。选民投票的依据已不是意识形态,而是视谁能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给自己带来实惠。
梁晓华(驻罗马尼亚记者):情况确是这样。例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左翼力量经过竞选曾掌握了总统职位和政府,但他们由于政策失误,导致国家经济滑坡、物价飞涨、食品短缺,失信于民,结果在去年底和今年初的总统及议会选举中分别被右翼势力击败,痛失政权。阿尔巴尼亚的情况正好相反,今年初由非法集资活动引发的社会动乱升级为武装冲突,使执政多年的右翼民主党在7月选举中败北,社会党重新登台掌权。上述情况表明,经济问题已成为推动巴尔干转轨国家政坛“钟摆”的主要因素。
编辑:前南斯拉夫5国在独立和分离的过程中曾发生三场战争。1995年底代顿协议的签署标志历时近5年的战乱基本结束,和平新阶段的开始。请谈谈今年前南地区的局势。
吕岩松(驻南斯拉夫记者):前南地区摆脱战乱已两年,和平与重建成为该地区各国政治形势发展的主流。今年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波黑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分别举行了总统、议会或地方选举,各国政权交接总体顺利,未出现大波动。从选民的投票来看,各国民族主义热潮有所减弱,注意力开始转移到经济问题上。某些执政党因在经济复苏方面作为不大,受到反对派挑战,地位有所削弱。波黑代顿协议的硬性指标已基本完成,由三个民族组成的波黑形式上保持着统一,中央和两个政治实体的权力机构也开始运转,不过经济重建、难民重返等工作进展缓慢。波黑和平进程要摆脱外部强加色彩,克服内部阻力,尚需时日。
编辑:原苏联解体后被分成俄罗斯、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4个欧洲国家、3个外高加索国家、5个中亚国家和3个波罗的海国家,前12国组成独联体。这些国家今年的局势有何特点?
刘刚(驻俄罗斯记者):今年对俄罗斯来讲,可称为“和睦与和解”的一年,叶利钦总统未遇到重大挑战,他与国家杜马的紧张关系得到改善。国家杜马中的反对派虽两次试图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问题,最后都在总统的调解下化解。今年俄罗斯通过对政府和军队领导层的重大调整,展开反对贪污、腐化的斗争,加强国家预算和税收管理工作,加快住房—市政公共设施服务改革步伐,改革军队、裁减武装力量等重大措施,使国家政治形势保持相对稳定局面,经济形势发生积极变化,连续7年滑坡的国内生产开始增长,物价得到控制,粮食获得了丰收。还需一提的是,今年叶利钦总统与车臣领导人签署和平条约,规定双方结束长期的冲突,建立稳定、平等和互惠的关系。一直被视为危机热点的车臣今年未发生重大冲突。当然,俄罗斯国内政治和经济还有众多难题,但叶利钦认为,今年俄“各个方面都已出现了转机”。
于宏建(驻乌克兰记者):白俄罗斯自去年11月通过宪法修正案后,卢卡申科总统权限扩大、任期延长,新议会两院与执行权力机构的合作加强,国内政局走向稳定,经济出现增长,社会矛盾也得到进一步化解。内陆小国摩尔多瓦去年12月选出跨世纪总统,政治形势得到巩固,经济形势趋向复苏,其危机热点德涅斯特左岸地区与摩当局的对立也出现和解趋势,今年5月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基本关系备忘录。独联体第三大国乌克兰由于未能实现经济形势根本好转,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了政府再度更迭,议会与政府间也存在诸多矛盾,但国内政局并未产生大的波澜,生产下降趋势已在减缓。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独立后积极谋求经济上、政治上同西欧国家接轨。最近几年,它们在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遏制通货膨胀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今年其经济增长率可达5%—6%。
尹树广(驻哈萨克斯坦记者):中亚5国今年继续作为原苏联地区一个较为稳定的次地区而存在,其政局总体上仍保持安定,经济出现缓慢回升迹象,以总统制为特征的国家政权结构进一步强化。今年7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塔吉克斯坦武装反对派领导人返回首都杜尚别,标志着结束塔内战的民族和解协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今年外高加索地区的安全形势虽未发生质的变化,但困扰该地区的两大“热点”出现了降温。在俄的斡旋下,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和阿布哈兹领导人在第比利斯首次会晤,为和平解决双方冲突带来一线曙光;而在纳—卡问题上,俄、美、法等有关大国的立场更加接近,它们均主张保持阿塞拜疆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纳—卡高度自治。为打破纳—卡僵局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编辑:大国的战略争夺在东欧中亚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今年北约、欧盟东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在那里的较量仍在继续,总的态势是美攻俄守。
朱富贤:东欧处于西欧和俄罗斯之间,在欧洲地缘政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历来就是东西方必争之地,一位匈牙利作家称之为“倒霉的地理位置”。1997年被东欧国家称做“北约年”。7月8日和15日,北约和欧盟先后确定了首批东扩国家,从而启动了“双东扩”进程。但西方特别是美国并未就此止步,强调在巩固既得成果的同时继续东进。北约马德里会议之后,美国总统克林顿马不停蹄地访问了波兰和罗马尼亚,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访问了匈牙利、乌克兰和保加利亚,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出访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美国高官一再声称,北约的大门向所有国家开放。
于宏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给予特别关照,今年5月签署了《乌克兰与北约特殊伙伴关系宪章》,美还通过北约与“和平伙伴国”举行多次规模不一的军事演习显示其进取态势。尽管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还是在俄的家门口举行了“海风97”军事演习。
尹树广:“山姆大叔”从东欧跨过高加索山,越过乌拉尔河,来到外高加索和中亚,并把俄罗斯的“传统后院”称为美国的“切身利益区”。今年9月,美国军队还以“和平伙伴”军事演习为名,首次踏入中亚地区。在这里的石油争夺战中,美国更是捷足先登,目前美仅在阿塞拜疆的开发项目中就占26%的份额,而俄只占19%。美国一位高级外交官甚至呼吁外高加索和中亚与昔日的“老大哥”决裂。俄罗斯人对此心里当然不是滋味。叶利钦总统当着美国副总统戈尔的面,批评美国某些势力企图把俄罗斯从独联体一些地方“逼出去”。
许宏治(驻俄罗斯记者):在西方突破东欧防线之后,俄罗斯一方面在东欧且退且战,另一方面摆出死守波罗的海—黑海防线的架式。俄领导人一再宣称,若北约吸纳原苏联国家,俄将重新考虑与北约的关系,甚至退出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为防止西方对独联体国家的渗透,俄调整政策,努力改善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今年,俄白共同体升级为俄白联盟;俄乌解决了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黑海舰队问题,并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俄与中亚、外高加索国家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编辑:看来,在美俄加紧在欧亚较量的形势下,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向是,在努力“回归欧洲”的同时,不忘联合自强,也不过分得罪俄罗斯,同其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独联体国家则仍把与俄罗斯的关系视为“优先方面”,同时开展“全方位”外交。
梁晓华:东欧国家明白,“回归欧洲”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最明智的选择是申请国之间相互支持,联合自强。为此,罗马尼亚努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罗、匈关系进一步加强。罗同乌克兰签署了双边关系基础条约,同摩尔多瓦开始双边条约的谈判。罗还同其他国家一起,努力促成“波罗的海—黑海合作机制”。东欧国家一再申明,它们要求加入北约,并不是针对俄罗斯的,希望与俄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在经济方面,它们希望与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恢复联系,发展新的合作。今年9月在维尔纽斯召开的包括俄在内的12个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就反映了与会国增加信任、加强合作的愿望。
吕岩松:今年巴尔干国家举行了历史上首次首脑会议,与会国领导人就加强本地区安全与稳定、推动全面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发表了联合声明。这次会议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都表明巴尔干地区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尹树广:中亚国家为了增大在国际交往中的回旋余地,确立了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在维持与俄罗斯睦邻关系的同时,努力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加强了中亚国家之间的联合,以求在诸多方面的平衡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实惠和安全保障。
编辑:乌兹别克斯坦一位政治家曾说:我们不当任何人的小兄弟,不做任何大国的势力范围,我们要独立和主权。他的话无疑反映了广大中小国家人民的心声。但愿未来的欧亚大陆及整个世界,多一些平等,少一些强权,多一些和平,少一些纷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