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当代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2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学习六中全会《决议》·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当代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之望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认真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当前文艺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文艺运动和文艺实践的宝贵经验,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为我国当代文艺指明了一条走向成功和更大胜利的必由之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点之一,是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当代文艺发展的根本之点,是在坚持指导思想问题上不能动摇。有人错误地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全球性时代大潮冲击下,我国“本土文化权威已经颓然死去”,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话语已成为“破落户的声音”,断言中国文艺“不得不去借助西方的话语权威”。中国当代文艺究竟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在我国的最新发展形态作为自己的“话语权威”,还是向个人主义为基本价值定位的西方实行“文化逃亡”,是关系到要不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首要问题。
当代文艺需要何种话语权威的指导,是特定国情和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是,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基本国情的正确分析和对贯彻执行基本路线经验的总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整套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完全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过十几年的伟大实践,我们整个国家生机勃勃,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尽管现实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无可争议的是:从实践中总结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真理性。毫无疑义,它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的思想理论指导。在现阶段,我们的文艺家只有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才能获得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才能“在他的同胞的思想中抓住了伟大处,在他们的情感中抓住了深刻处,在他们的行动中抓住了坚强和融贯一致处;他自己被民族精神完全渗透了”(《歌德:文学上的无短裤主义》),并与之发生“同情共鸣”,从而焕发充沛的激情和灵感,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民族和人民的文艺成就,用审美的方式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出色地完成社会主义文艺的崇高使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点之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文艺民族化之路
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祝词》中提出了发扬“民族风格”和坚持文艺民族化问题。这个要求与文艺发展的普遍规律完全契合。
优秀文艺家作为“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的民族一员,在生活中自然养成了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和审美意识,在创作中必然要用自己民族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眼光去观察反映事物,使他的作品形成这个民族特有的个性和风采。不同国度的文艺,就具备迥异于其他民族的风格特色。中华民族属于世界上最古老民族之列。我国文艺在漫长而丰富的创作实践中造就了自己无与伦比的风格气派。它与其他民族不同而又兼具各民族之长。在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宝库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文学艺术。今天,我们可以引为骄傲的是,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作家,为人类文化做出了中华民族的贡献。文艺民族化是历史的必然,文艺的民族特征必将深深扎根于民族历史和审美文化传统的肥壤沃土之中。民族化非但不是文艺的缺陷,而恰恰是一种荣耀,是一个国家的文艺走向成熟和具备世界影响的标志。
但是,近年来却有人认为,鲁迅提出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的论断,已不适应今天的文艺发展。在他们看来,中国文艺要走向世界,就应弃绝对民族化的探索和努力,而只能走横向移植、全盘西化的路子。这是站不住脚的。
坚持民族化与文艺走向世界,二者并不矛盾。一定民族的文艺有特殊性,也有审美共通性。各个民族的文艺作品,不管出自何种民族,只要体现了人类公认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准则,都会在全世界进步人类中产生强烈共鸣,受到各民族的普遍欢迎。而文艺普遍性又寓于个别性之中,取消民族特色和用一种模式去代替、统一其他民族的文艺,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世界文艺。即使有那么一天,世界各民族会统一成为一个社会整体,每个民族的文艺也同样会在全球性大合奏中演奏着自己的声部。歌德曾盼望分散的各国文学统一成一个“世界文学”,但他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难以实现的理想。韦勃克和沃伦则认为,这一理想现在离我们不是更近而是更遥远了,“我们甚至不会认真地希望各个民族文学之间差异消失”。
文艺的民族特性和普遍性原则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在世界文化艺术广泛交融的今天,盲目排外,拒绝接受外来影响,是绝对错误和不可能的;同样,在西方文化面前失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味颂扬崇拜,主张无条件地摹仿照搬西方文化,也完全是错误和行不通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习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邓小平:《祝词》)学习外国是为使文艺的民族特色更加发扬光大,而不是成为西方文艺的附庸和奴仆。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鲁迅的主张与毛泽东、邓小平是一脉相通的。他认为应“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尽量地“消化吸收”。学习外国不是反客为主,任由彼来俘我,而是将彼俘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学习借鉴,择取外国良规,弥补我国固有文化之不足,丰富发展我们反映生活的手段和能力,提高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鲁迅先生的民族化文艺观何错之有?倒是恣意攻讦否定鲁迅观点的人们,与鲁迅所讽刺的因羡慕宅子旧主人而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鸦片的“废物”,颇为迹近。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点之三,是必须把艺术聚焦对准巨变中的时代现实
社会现实是一定时代文学艺术的主要反映对象和源泉,而生活于其中的文艺家也不能不具备这个时代的思想情感。因此,不论是从创作对象还是从创作主体而言,文艺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愈是集中深刻地反映了它的时代,文艺的民族特点就会愈鲜明愈强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就应当正确认识和着力表现正经历着剧烈变化的现实生活。
我们的文艺在反映现实上是有成绩的,近几年各种文艺样式都推出了一批近距离地反映改革和时代风貌的好作品。但从总体上说,着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还是太少,精品力作尤其不多。在文艺队伍中,伺机滋长起来的“一切向钱看”和精神滑坡现象,严重抑压和消解着一些文艺工作者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沸腾的急遽变革的现实受到不应有的冷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是:两耳不闻社会风雷,一头扎进个人圈子,热衷掇拾抒写心灵一隅的杯水微澜;遁入“历史”远离时代,在“淡化”背景的烟幕下,编造有关离奇故事;追求商品效益,强化感官刺激,无节制地渲染暴力、凶杀和淫秽不堪的性行为,以迎合低级趣味;标榜“玩文学”,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游戏人生;摹仿西方文艺时尚,宣扬不介入现实的“零度感情”,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冷漠和疏离……凡此种种,与我们时代的主体精神和价值追求相去甚远。这样的作品难以与广大人民群众发生心灵共振和沟通,完全在情理之中。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民族振兴的伟大时代,一个充满创造性实践、不断产生新事物新奇迹的时代。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机运纷呈、波澜壮阔、丰富多彩、前程似锦的动人画卷。对于每一个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一个历史上任何伟大作家也未曾有幸经历过的时代。然而迄今为止,我们似乎还未产生一位当代的大作家,而且严格来说,也还未产生一部真正史诗性的大制作。这是我们的文艺愧对于民族、愧对于时代、愧对于人民的。有人或许认为,当代生活经过沉淀发酵之后,才能进入创作。但不要忘记,伟大作品是可以通过现实关系的深刻洞察,清晰地昭示时代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向的。更何况,我国改革开放已有了近20年的伟大实践。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任何文艺,“只有当它的发展是以时代的普遍要求为条件的时候,才会得到辉煌的发展。”只要满腔热情地顺应亿万人民大干四化这一宏伟壮举的“普遍要求”,积极拥抱生活,以超人的胆识和恢宏的气魄反映现实,推动现实的发展,当代文艺就一定会走向更加繁荣和辉煌。
当代文艺还应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取得丰硕的成果。邓小平指出:“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社会主义新人是新的历史时代的代表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新人形象可以更好地发挥文艺的教育功能,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促进更多的四化创业者健康成长。文艺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格外重大。但有人却提出“躲避崇高”的论调,反对塑造和赞美具有崇高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伪崇高是应该反对的,但若由躲避伪崇高转而连真崇高也一并当作“把戏”和“做伪”加以反对,那就混淆了是非善恶。真正崇高品质和英雄行为,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的楷模,值得人们普遍效法和赞扬。笼统地躲避一切崇高,实际上也躲避和取消了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因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都具有崇高的性质。躲避和消解了主旋律,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庄严使命和深远意义。
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下,当代文艺应更高地擎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旗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