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亿吨钢铁壮国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15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亿吨钢铁壮国威
米博华
今年元旦前夕,冶金部宣布: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然而,几代人翘望的伟大时刻竟是来得如此平静——没有报喜的锣鼓,没有热情的祝辞,甚至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条消息。也许这块金牌拿到中国人的手里已是预料中的事,但我还是要说,年产亿吨,世界第一,其功巨矣,其业伟哉!
钢铁是国家的骨骼。没有墩实的钢筋铁骨,人口众多不足以为壮,幅员辽阔不足以为强。人们不应忘记北洋水师官兵们望着外敌的船坚炮利仰天悲啸,不应忘记偌大的中国没有一根自己生产的钢轨而备受奚落嘲讽。1亿吨钢意味着什么?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是巨轮下海,飞弹上天,公路如织,大厦成群……我们可以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看到它庞大而坚硬的骨架。其政治意义更是不可估量的。1亿吨钢不是孤立的数字,钢铁的振兴从一个侧面证明我国的电力、煤炭、机械、运输、电子等等产业所具有的能力和水平。没有综合国力的强大,不可能达到1亿吨钢的规模,更不可能跃上世界第一的高度。
为了追寻钢铁工业的奋斗足迹,我翻检了一些资料,却意外地发现,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8年来,中国钢铁战线的干部职工屏气息声,埋头苦干,在看似平淡无奇中却“噌噌”疾行,快速而稳健。特别是“七五”、“八五”期间,年年上台阶,岁岁有发展;而且质量、技术、装备和管理,直逼世界先进水平,有了质的变化。尤为令人感动的是,为了振兴中国钢铁工业,无数劳动者作出的巨大贡献乃至牺牲,居功至伟:从50年代由大城市到偏远地方安家创业的科技人员,到一批批披星戴月、奔走四方的年轻的地质队员;从年复一年在红炉旁挥汗如雨的工人师傅,到为钢铁事业而呕心沥血、已然两鬓染霜的领导干部……一代,也许是两代三代钢铁人无怨无悔地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知识,奉献了血汗,铸起了巍巍的钢铁丰碑,催人泪下的英雄壮举又何止万千。
中国要成为钢铁巨人,这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我们为此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可以说,钢铁工业发展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浓缩了人民共和国振兴经济的悲壮探索;从狂热到清醒,从幼稚到成熟,从肤浅到深刻,懂得了规律不可背离,过程不能逾越,主观愿望不能代替客观现实。无论成就还是挫折,不仅为钢铁工业振兴而且也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是一笔精神财富。当我们跃上世界第一位置的时候,尤其不应该忘记钢铁战线的先驱者们曾经怎样千辛万苦才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成功的坦途;更不必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钢铁战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经验。鞍钢、宝钢、首钢、攀钢,还有邯钢等,这些个耳熟能详的钢铁巨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各放异彩,功不可没。
从1890年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到今天钢产量突破1亿吨,悠悠百年,地覆天翻。我们感慨万千,却又无从表达种种复杂的心情。只想说,钢铁和其它基础产业的崛起,给予我们巨大的鼓舞: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虽然还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中华民族真真是兴也勃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