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迈向文明都市的必由之路——上海市文明小区巡礼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5
第1版(要闻)
专栏:

  迈向文明都市的必由之路
——上海市文明小区巡礼之一
本报记者郭伟成
上海变了!外滩广场音乐会上响起动人的乐章;上海更有魅力了!走进遍布上海东南西北中的各个文明小区里,人们发现,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文明程度与市民素质也在迅速提高,不但充实着上海,也改变着上海。
现代化城市要有现代化的文明
蓬勃发展的上海面临一个崭新的课题:应该怎样具备完整的社会文明?一位饱经历史沧桑的世纪老人指点说:要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份答卷。社会文明归根到底是由这两种文明组成的,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社会都是畸形的,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上海出现了文明小区。并非历史的巧合,恰恰是上海第一座工人新村成为上海第一个文明小区,1995年又成为“全国最佳街道”、“中国街道之星”。如今,在这个上海工人阶级集中居住的曹杨新村街道已经创造了全国和上海的21项第一,创建了6个市、区级文明小区。这是一片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绿洲:居民人均占有绿地2.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4.4%,垃圾袋装率100%,为民服务队包揽了居民生活的热点和难点,形成了便民利民的“八大服务系列”。“取一瓢而知沧海”,仅老年人服务系列就有敬老院、老年学校、老妈妈合唱队、老人婚姻介绍所。
改革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在浦江两岸升腾,随着漕河泾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而建设起来的田林新村,创建了以群众性科普活动为特色的7个市、区级文明小区。走进浓荫密布的田林9村,路旁的树上挂着植物名称、种类、用途标签,宛若植物园;科技幼儿园里,娃娃们操纵的不单是模拟驾驶盘,还有14台崭新的电脑。小区里有科普知识栏、科普楼;定期举办科技节。科学家报告团与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家电维修等各种服务,组成了完整的社区科普工作网络。声纳科学家向大威是科学家报告团的22名成员之一,每年要为3000多名青少年讲解科技知识。他说:“现代化建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知识会过时,但是对社会的贡献却会产生长久的影响。”
上海西郊七莘路上坐落着90年代以后规划建造的“万科城市花园”,是一座服务齐全的跨世纪小区,绿化覆盖率高达60%以上,人均拥有绿地14平方米。但是,万科物业却致力于构造人与人的和睦相处。4月植树、5月赛事、6月儿童、7月回归、8月军功,月月有主题。1995年,万科城市花园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小区;1996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住宅管理优秀示范小区”。
50年代的曹杨,80年代的田林,90年代的万科,殊途同归,都成为文明小区,其中必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和必然性。1992年,当上海市公布第一批33个文明小区名单时,在没有文明小区的地方,群众在问,为什么我们这儿没有文明小区?我们的干部干什么去了?表明创建文明小区顺应了群众的愿望。现在,上海市已经有了368个市、区级文明小区。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到本世纪末,要实现城区1/3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里,使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大大提高。
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为民爱民之心
上海市一份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显示,市级文明小区的居民,98%以上对小区环境和文明程度表示满意,99%以上支持创建文明小区。
上海的文明小区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都是围绕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做文章。文明小区里普遍都有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网络。长宁区提出文明小区要把“好事办到家门口,温暖送到人心口。”社区服务几乎包揽了群众生活的基本需要。虹桥街道的虹储小区是市级文明小区。社区服务多达17项,如家电修理、裁缝、修鞋、修表、补牙、裱画、计划生育指导站等,“助你一臂,皆大欢喜,帮你一把,人之常情”的新风尚已经在小区里蔚然成风。
黄浦区广场街道的社区服务创出新点子,开出“医疗大篷车”,把卫生保健送到居民区,送到居民家。去年一年为孤老病残、行动不便的居民送药4000人次、上门服务1028人次、抢救重危病人200余个,被居民称作“阿拉的流动医院”。
静安区的花园公寓是建于20年代的里弄。在创建文明小区中,拆除了弄堂里近百吨违章建筑材料,建起了街心花园、绿地,为群众创造了舒心的生活环境。离休老干部、居民张文豹说:“一个小区就是一个小上海。社会的文明与否、人心的向背,就要看小区、看街道。”
上海的文明小区在创造安全、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后,都把文化活动作为文明小区的主要内容,寓道德教育于文化活动。黄浦区的68个居委会办起了68个图书馆;闸北区190个居委会中,建起了141个文化活动室;面向社区的闸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集艺术、科技、劳动技术教育、娱乐为一体,已经接待了50万人次参加各种活动、15万人次参加了各类艺术、科技培训,为社区儿童开设了工艺、绘画、书法、音乐、健美、英语、电脑等许多业余课程。虹口区在文明小区开展的“文化菜篮子”活动,是一座流动的图书报刊阅览室,把文化活动带到居民家。
在建成文明小区的地方,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了。因为人民群众从创建文明小区的成果中直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为民、爱民之心,有力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文明小区起到保一方平安、保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实现宏伟目标的有效载体
上海要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于是,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不灵了;企业办社会的模式行不通了。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分离给了社会,政府部门的社会性事务管理职能也要转移到社会上去。如果社会上没有相应的载体承接,势必造成脱节。“基层不牢,地动山摇。”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形象地说:“建造宏伟的精神文明大厦,文明小区是基础。”并指出,“文明小区要虚事实办。”因此,文明小区成为上海实现宏伟目标的载体不是偶然的。
有了这种载体意识,“单位的人”日益表现为“社区的人”。卢湾区五里桥街道顺应市民多样化的需求,在安全、教育、文化、娱乐、休闲等方面开拓“大服务”领域,建起了市民会馆,向居民提供咨询、社区家教、中介等30多项服务,办起了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少儿活动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和市民教育中心。居民说:“这下好了,办事呀,再也勿需要到老远去了。”竹园小区所在的浦东潍坊新村街道建起了5大类107项服务构成的庞大社区服务网络,真正做到了“社区连万家,情系你我他”。文明小区作为社会细胞,已经承载起各种社会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街道工作方式不灵了。由社区承担的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日益繁重。为了适应改革的新情况,只能用改革的办法,发动辖区内的市、区属单位共建社区精神文明,共创文明小区。这也是上海创建文明小区的一项经验,他们叫做“资源共享、文明共建”。结果,社区的整体文明环境好了,置身其间的单位也“水涨船高”,获得共同发展。长宁区是上海的西大门,虹桥开发区就在这里。由于社区文明环境的改善,形成了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全市20%以上的外籍人士居住到长宁区。全区建起了14个文明小区。结果,长宁区的经济4年翻了两番。
实践证明,在社区管理中创建文明小区,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也是建设两个文明的有效载体。建好文明小区,交出两份答卷,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必由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