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全社会动员起来——记鲁山县“万人帮户脱贫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25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全社会动员起来
——记鲁山县“万人帮户脱贫工程”
□牛蕴寒霓黄青林李绮峰
5月中旬,我们到河南省鲁山县采访农民脱贫情况。在赵村乡上汤村,43岁的女主人张妞正临窗当机,只3分钟,一双白线手套就织出来了。她的丈夫徐胜利喜滋滋地对记者说:“去年贷了1000元,共投资1300元买了手套机,妻子干起织手套的活,家务事什么也不耽误,一年净收入三千三。”他得意地说:“俺这山窝窝,人均不到3分地,每年缺两三个月的口粮。县里搞的这个扶贫工程可帮俺大忙了。”
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鲁山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直到1995年,全县仍有18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其中有1.25万户约5万人口属于特困户。作为政策性银行,如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一直是河南省农发行系统干部职工魂牵梦绕的课题。
农发行基层工作人员深入贫困农户调查研究,找症结,寻良方。他们发现过去扶贫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扶贫资金使用于富县项目的多,用于富民工程的少,真正的贫困户往往得不到有力扶持。二是对贫困户虽重视“输血”,却忽略了“造血”,扶贫款虽能解一时之难,却脱不了长久之贫,银行投入的扶贫贷款也难以收回。
针对这些问题,农发行的同志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动员社会力量扶贫攻坚的信贷扶贫工作意见和“选准项目,贷款到户,全程服务,确保效益”的信贷扶贫工作思路。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一项尝试性的扶贫战略——“万人帮户脱贫工程”问世了。
所谓“万人帮户脱贫工程”,就是由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万余名党员、干部职工和个体工商户,与贫困户结成对子,为贫困户担保贷款,选择发展项目,对口提供多种服务,使其2年—4年内实现脱贫。扶贫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单位评优与干部职工的考核使用晋级紧密结合,完不成脱贫任务不脱钩。
工程的资金来源,除部分由这些对口扶贫的帮扶人员以资助的形式自筹外,在1996年和1997年两年里,由农发行每年拿出扶贫贷款1000万元。为了增强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员的责任心,对贷款采取连环担保办法,即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承贷,县财政担保;然后按帮扶人数将贷款分解到各帮扶单位,由帮扶单位向县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进行贷款担保;各帮扶单位将贷款按户发放给帮扶人员,由各帮扶人员对其所在单位担保的贷款进行再担保,同时签订帮扶责任书。之后帮扶人员将给每户的1000元贷款发放到各个贫困户。
这项工作开始后,农发行和鲁山县的干部职工不断赶赴扶贫第一线实地调查,现场办公。在确定帮扶对象时,他们采取“三榜定案”的方法,按标准严格筛选。通过层层把关,全县共筛选出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特困户12500户5万人,确定为帮扶对象。
鲁山县山区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但产业化发展滞后。帮扶人员看到,脱贫的潜力也正在这里。他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四大支柱”、“六大基地”建设的框架,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积极支持资源开发利用,并坚持了“三优先”原则,即种养业项目优先,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优先,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优先。这些项目既体现了贫困户不同的生产特点,又体现了整个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方向。为使千家万户新上项目的原料、生产、经营、技术、产品销售有可靠保证,各类公司对“万人帮户脱贫工程”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食用菌公司实行“统一制种,统一备料,统一调运,分散经营”的办法,在全县设置9个菌种培育基地和技术服务站,并建立了销售集散中心。畜产品公司采取赊销放养的方法,以每户8只—12只羊羔赊销给贫困户放养,育成后公司统一回收销售,盈利部分归养殖户。这种在“万人帮户脱贫工程”统揽下的“公司加农户”、基地带庭院的帮扶脱贫新格局,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市场,很受贫困户欢迎。
县扶贫办主任向记者介绍,1996年,农发行对“万人帮户脱贫工程”投放贷款1000万元,全县干部职工和个体工商户集资200万元,支持特困户11646户,贫困人口约5万人。这个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扶贫工作向专业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特困户的收入提高了,去年全县仅种香菇一项就创产值3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不少特困户表示,照这样干下去,不仅能按时归还贷款,到1997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元没有问题。“万人帮户脱贫工程”的顺利实施,也带动了鲁山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开展。1996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6元,有2万户约8万人基本脱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