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好“班长”王洪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5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迎接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当代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征文

  好“班长”王洪彬
马宏图
当“老板”这种称谓颇显时髦之时,在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说起王洪彬,无论男女老幼却都亲切地称他为“班长”。陪同我采访的小耿告诉我,别小看这“班长”两个字,它表达了南街人对王洪彬的信赖、佩服乃至感激。
我对此深信不疑。1981年,南街村还是个“劳动日值不足两毛”的穷村,十年后成为河南省第一个村办企业产值“亿元村”。去年全村企业产值突破15亿元大关,创利税7800万元,集体资产总值达10亿元以上,人均收入4200元。南街村不仅富甲一方,而且是连续多年的省级文明村。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正如南街人所说,关键是有王洪彬这样的好带头人、好班长。
现任中共临颍县委副书记、南街村党委书记,曾被评选为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共十四大代表的王洪彬,40多岁,他少言寡语,敦厚朴实,穿着朴素,给人的依旧是可亲的农民形象。
80年代初,已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洪彬,认定了“围绕农字做文章”、发展村办企业的路子。1981年初,他们决定建一个日产30吨的面粉加工厂。建厂缺资金,王洪彬带头变卖家中值钱的东西,干部群众也纷纷捐资。在建厂的那些日子里,王洪彬带领大家,饿了就着大葱吃大饼,困了和衣打个盹儿,没明没夜地干,10个月时间,全村第一个企业建成了。
面粉生产出来了,销往哪里?王洪彬满怀豪气地说,先打进北京,占了北京才能占天下。他带领几个人,拉着一车面粉,奔走一天一夜来到北京城,托人找到北京一家糕点厂,谁知人家不但不与他们洽谈,连大门也不让进。王洪彬犟劲上来了,领着几个人一直站在厂门口等,终于堵住了厂长:“这一车面粉不要钱送给你们,请你们化验一下看看我们的产品合格不合格!”化验结果一出来,质量上乘,价格又比别家低,厂方一下就同他们订了长期合同。后来,北京九个食品厂有八个都用南街的面粉;再后来,产品又销往天津、唐山等地。自此,充满魅力的市场大门向南街敞开了。
随着集体积累的增加,王洪彬决定不再出卖原材料,从面粉生产转为食品生产。办食品厂、办方便面厂、办啤酒厂……那时候,他把铺盖扔到哪里哪里就是村党支部办公室。
集体经济的发展,使南街人过上了叫大城市人都艳羡的生活,近80%的农户住上了三室一厅的楼房,村里配备暖气和中央空调,彩电、洗衣机、家具乃至被褥和窗帘全由公家配给。村民还享受用水、用电、用煤气、医疗保健、小孩入托、上学等14项免费待遇……
“我们南街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王洪彬很自信地对记者如是说。
有关方面向记者提供的一些数字和情况,证实王洪彬的话真实可信。同时,不能不令人对南街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表示赞叹:
连续多年无刑事案件发生;
连续7年无计划外生育;
连续4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常年在南街施工的有几十个单位,几十个建筑工地无一处有围墙,施工单位的人说:“一块砖也丢不了。”南街自己的企业也一律没有大门。
王洪彬常说:“人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而正确的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灌输。”基于此,南街村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学习争创活动,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树文明标兵职工”、“双先评比”、“创三优树新风”、“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取得了良好效果。(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