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播种善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5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播种善良
高凯明
潮州富丽学校是一所由杨成武将军题写校名,投资一点八亿元创办的现代化的私立学校。两年前,年近五十的校长黄志鹏去贵州、四川等地出差,在当年红军长征的路上,听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六十多年前的一天,在衰草荒烟的阿坝地区,三位掉队的红军女战士被敌人扔进了汹涌的河水里。其中一位被一位牧羊人救了上来,她叫陶秀英,那年才十六岁。从此,陶秀英一边放羊,一边打听着红军的下落,遗憾的是,直到她成了牧羊人的妻子,也没把红军盼回来。1987年,老人与世长辞,弥留之际,手里还攥着那顶当年戴过的红军帽,她一生都在企盼……
这是一位红军的故事,还有一个救红军的故事,更让老黄感动:那年6月的一天,红军在赤水地区把两位伤员,其中一位是朱德的警卫员留在了聂永珍大嫂家里。消息很快传到了当地的恶霸地主耳朵里,他们立即找上门来,扬言要当场烧死两位红军伤员。聂大嫂把心一横,拉着全家堵住大门口,说,要烧就烧死我们全家……寡不敌众的敌人只好暂时离去,聂大嫂则抓住这个机会把伤员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在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纪念碑前,老黄发现碑上除刻有十七勇士的肖像外,还有一位船工的肖像。当地人告诉老黄说,这位船工叫帅仕高,在帮助红军渡河之后,又让妻子当了红军的炊事员,满门忠烈哟,可惜老人已经去了。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老黄又被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感动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学生,叫松安拉姆。松安三岁丧父,其多病的母亲也从此卧床不起。在她六岁时,家中已再也揭不开锅了,她的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只好出家去当喇嘛。为了养活母亲,松安来到城里给人家当保姆。六岁的保姆,这真是世上少有的事呀。即使在这种生存条件下,小松安还想到了读书。为了攒学费,八岁时她只身到空气稀薄的雪山上采菌子,一分钱一分钱地攒下了她后来六年的学费。眼下,她是学校的全优生,州里的十佳少年。
老黄了解到,松安所在的自治州有十八个县,十七个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就是这个当年红军曾播下燎原火种的所在,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百分之六十。
老黄为这里的孩子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振奋,又为他们不公平的命运而痛心。他开始酝酿在这里建一所希望小学,以解决孩子读书难的问题。然而想法刚一产生,便很快被现实的问题推翻了:有了学校,老师就会来这里任教吗?缺少师资的“希望”小学,又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少希望呢?
老黄人回到潮州,心还在长征路上。就在苦苦思索的时候,他在省报上发现了一篇《重走长征路》的报道,这使他眼前蓦然一亮:请记者们在那里挑选一批困难的儿童来本校免费读书,不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吗?
1996年8月28日,潮州富丽学校开始接纳了第一批来自长征路上,革命老区遵义、赤水、甘孜、阿坝、雅安等地的十二名学生。
在欢迎的人群里,老黄一个一个地数着。他发现,陶秀英的外孙女仁真卓玛来了,聂永珍的孙子袁刚来了,帅仕高的孙子帅飞来了,刘世英的孙子刘圣军,朱秀英的外孙胡平,杨少清的孙子杨健等都来了,甘孜自治州的特困生松安拉姆也来了。
数着数着,老黄的眼泪也落了下来。
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激动的场面。当十二名学生面对这美丽校园的现代化教学大楼、图书馆、游泳池和带有空调设备的套间卧室时,都禁不住流下了热泪。他们明白,他们艰难的求学之路,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柳暗花明的转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运气好,而是得益于他们的祖辈为新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
在离开富丽学校的时候,我在黄校长的笔记本上发现了这样一段话:“长征路上的孩子把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去,会点燃老区腾飞的希望;长征路上的孩子把艰苦奋斗的种子播进富裕地区孩子们的心中,会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富强。”
只有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
(作者单位:广东省纪委《东风》杂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