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我说旅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5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

  我说旅游
王连义(中国国际旅行社培训中心主任)
记得“文革”之后,我开始主管国旅欧洲部的外联工作。每年年底客户们纷纷来京,向我领取“来华份额”。由于当时接待条件的限制,这种份额非常有限,每次都像发全国粮票似地分给客户。曾经有一位英国旅行商生气地对我说:“王先生,我敢断言,总有一天,你会夹着皮包到伦敦来,求我给客源。”果然如他所言,没过几年我国旅游快速发展,要求引进大批客源,我真的又去伦敦找他。但是近年来,我的客户们又神气不起来了。因为他们看到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是他们巨大的潜在的旅游市场,外国旅行商又夹着皮包再次到中国来了,但这次和以往不同,他们是来中国找客源,期待着中国人到他们的国家去参观、访问。这也是我干了这么多年的旅游最高兴的事。
郑勇(南京三联商务文化中心经理)
现代交通的便利,使天涯成咫尺的“缩地术”神话变成现实,旅游因而成为大众生活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大众需求又使旅游成为商业的一大资源。随着旅游热带来的市场扩展,名城古都已成为摩肩接踵的走马观花之所,名山古寺荒山野林也顿失其宁静。重建、修复、包装旅游景点的努力,反而使古迹去古愈远。正如著名学者陈从周教授所批评的索道缆车大煞风景一样,许多建设名为开发,实近破坏,让人不由得羡慕起古人的眼福来。
杨惠云(首都经贸大学教师)
其实,我也挺喜欢游览文化名城,在那里你可以感觉到历史的沧桑。但每每看到各大景点熙熙攘攘人满为患,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赏景。再加上,高昂的旅费,也让我这个工薪阶层望而生畏。还有,游客上当受骗之事时有发生。如果旅游部门能再进一步规范服务,提高质量,相信旅游的人数还会有更大程度上的增加。而我这个老孩童也还会再穿上旅游鞋,背上行囊走世界。
张少林(天津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员工)
旅游时,尽管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我从不参加旅行团队,我喜欢天马行空,随心所至。记得有一次我乘火车从成都去昆明,在路上与别人攀谈时得知,丽江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于是我就在攀枝花市下了车,在险峻的山路上颠簸了一天才到丽江。在盛夏看到近在咫尺的玉龙雪山,品味纳西族人的风情,那种感受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
徐康(安徽省淮北市玻璃厂基层干部)
这些年说实在的,百事缠身,觉得挺累。有时真想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尽情地放松一下。其实我出差的机会挺多,且大多情况下是单位带车去。可是每到一地,总是在处理完公事之后匆匆忙忙往回赶。好几次路过泰山脚下,冒出重游的念头,却一直未成行。真的应验了一首歌中所唱到的那样:我想去旅游,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却没有时间。可我现在是既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金钱。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怀念起那些30元上九华山、80元钱游黄山、在泰山挨冻的好日子好心情了。(本组稿件由王雪霖采访并整理)(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