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保护耕地刻不容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9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保护耕地刻不容缓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今天发表了。《通知》就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耕地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确立了治本之策,采取了果断措施。中央的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的土地管理、耕地保护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近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保护耕地力度,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但从现实看,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均计算,我国“地”不能算“大”,“物”也不能称“博”。我国耕地人均数量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相当一部分耕地退化严重。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每年都要减少相当数量的耕地。经济发展中有些建设项目还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为了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一部分耕地还要逐步还林还牧。从另一方面讲,今后我国人口还要增加,如不采取正确有力的措施,就会造成人增地减失衡趋势的发展。中国只能依靠自己的耕地来满足全国人民对粮食的需要,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解决不好保护耕地和占用耕地的矛盾,就会给中国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现在的问题是,保护耕地的形势如此严峻,却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多少危机感。特别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并没有把耕地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有人还错误地认为,“为了把经济搞上去,牺牲点耕地不算什么”,“只要有钱,没有耕地也有饭吃”,甚至说“保护耕地就是保护落后”。不少地方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来招商引资、聚集“地财”,不顾国家大局,乱上项目,滥占耕地,甚至肆意炒卖地皮,从中牟利。近年来,许多城市无限制地外延发展,各类开发区一度无序遍地开花,农村宅基地严重超标,“圈大院”和乱建“路边店”成风,耕地浪费、破坏的情况触目惊心。有的地方大片土地闲置不用,白白地在那里晒太阳,造成农民生产生活无着落。这种不管国家命运前途,不顾群众死活,不顾子孙后代利益,肆意挥霍耕地的行为,实在令人无法容忍!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乱占滥用耕地屡禁不止的情况,中央领导指出,中国应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来管理土地、保护耕地,这是必然的选择。为了切实解决耕地保护问题,必须采取治本之策。应当看到,耕地流失问题之所以长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同我国目前土地管理体制和法制的不够完善有关。如,我们对建设用地还缺乏宏观总体控制,对城镇用地规模急剧扩张控制乏力;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办法是“多卖地就多得益”,客观上鼓励多占耕地;现行用地“分级限额审批”的制度不能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批地行为,一些地方可以用“化整为零”、“下放土地审批权”等办法非法批地;有些地方政府对本地的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支持不够,使得他们难以依法行政,对大量发生的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更是难以查处;现行法律规定对农地转为建设用地限制不足,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机制、体制和法制等各方面实行综合治理。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次增设了“破坏耕地罪”、“土地非法交易罪”和违法批地造成严重后果的“渎职罪”等土地犯罪条款,从今年10月1日起,破坏土地资源的罪行将受到《刑法》的惩罚。这表明,我国的土地管理在法制的轨道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保护耕地必须贯彻加强管理、开源节流、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占用多少耕地就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开发多少耕地。坚决实行基本农田的保护制度,基本农田在数量和质量上任何时候都不得减损。
我们既要看到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与困难,更要看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与希望,看到光明的前途。据有关部门分析,今后10年至15年,通过强化土地管理,立足内涵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可以增加相当数量的耕地并保证建设用地的供应,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保证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即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是完全可能的。我们不仅可以靠开发荒地资源、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内涵挖潜,从已利用的土地中挖掘再利用土地之源,从自己的脚下寻找土地的新空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已达2.72亿亩,人均用地达153平方米。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将人均用地逐步降到100平方米,可以再利用的土地就有9000万亩,这是多么大的潜力!不仅如此,通过土地整理,也可以增加相当数量的耕地。仅江苏省实施村镇规划,计划把28万多个自然村缩并成5万多个较大的村,就可以增加耕地约300万亩。这又是多么大的潜力!
能否切实保护耕地,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兴亡,也关系到每个人及其后代的切身利益。保护耕地,人人有责。我们要加强全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土地国情国策教育,形成全社会人人节约土地、人人爱护耕地的风气。要把祖先垦殖五千年的土地保护好,建设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只有这样,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才能在可靠的基础上顺利进行;面对国际上“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咄咄逼问,中国才能响亮地回答:在未来的持续发展中,我们完全能够靠自己的土地来养活中国,建设中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