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爱国·成才·奉献——当代大学生整体精神风貌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9
第1版(要闻)
专栏:

  爱国·成才·奉献
——当代大学生整体精神风貌扫描
本报记者董洪亮
一道围墙隔不开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大学校园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国家形势的晴雨表之一。作为当代青年高文化群体的大学生,伴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合着时代的脉搏,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系祖国,情注人民。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生机盎然、英气勃发的群体形象,显示着社会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前程似锦。
身处校园心系天下
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晚上7时,在各层自修阅览的学生悄悄来到一层大厅,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那专注的神情表明,他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发展。
即将毕业的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部93级学生王元政在支边申请书里写道:“我志愿去新疆塔里木油田工作,这不是我一时的冲动。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青年人,应该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发展前途联系起来。西部需要人去开发,我有责任、有义务去贡献我的一份力量。”这样的大学生岂止王元政一个。
多数大学生认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有关部门调查表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我们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被许多大学生列为最想说的一句话。
去年,有关部门对6省市58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与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思想主流呈积极、健康、向上态势;大学生普遍关注国家的发展,学习和认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当前学生集中关注的问题是“我国政府即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美关系”、“反腐败斗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等。调查表明,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央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争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方面成效显著;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我国政治局势稳定,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8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有理想、有追求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生活。近年来,大学校园涌现出学习理论、尤其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大连理工大学有229个学理论小组,22个系、38个专业都有学生参加。湖北省高校中,马列主义研究会、党章学习小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等学理论社团组织达900多个。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92级的学生,把《邓小平文选》作为理论学习的必读教材。北方交通大学开设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选修课,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成立了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研究会章程中写道:“当代中国离不开邓小平的思想理论”。近期在全国几十所高校学生中的调查表明,86%的学生表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很了解”或“比较了解”;98%的大学生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路。理论认同与思想一致是步调一致的前提。
思想境界是人的灵魂,在人的综合素质中从来排在首位。无论是古人讲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我们倡导又红又专、德才兼备,都视思想道德水准为关键。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表现之一是他们深深地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充分张扬。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在大学生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3月23日,离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还有100天。深夜10点钟,北大、清华等首都高校的学生们不顾春寒料峭,齐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历史博物馆前那巨大的倒计时牌周围,数百双眼睛注视着闪亮跳跃的红色数字,“香港回家,香港回家”的欢呼声不断冲向天安门广场上空。
步入大学校园,橱窗内展示着迎香港回归的图片,广告栏中张贴着关于香港问题讲座、讲演和知识竞赛的通知。浓厚的爱国氛围笼罩着座座优美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也激荡着我们大家的心。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说:“站在世纪的分水岭上,回顾百余年的风云巨变、兴衰荣辱,在割让香港和香港回归的强烈对比中,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了解党、热爱党,并努力成为党的一员,是众多大学生的政治追求。武汉大学学生成立了208个党章学习小组,66%的在校学生参加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党校已经连续办了18年。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大学生中,入党积极分子占学生总数的1/3。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成才是大学校园的永恒主题。经过“上书山”与“下商海”的困惑、比较、选择,大学生们认定:只有抓紧有限的大学时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立足社会,报效祖国。青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再次扣动当代大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
从清华到北大,从复旦到南开……无论你走进哪所高等学府,都会被洋溢的求学气氛与青春气息感染。伴着春日早晨的鸟啼,林阴道边、绿草坪旁,传来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华灯初上时分,教学楼的自习教室坐满了夜读的青年学生。在北京大学、在中央民族大学、在北京科技大学,还未到开馆时间,图书馆外已有许多背书包拿课本的学子在等待。图书馆管理人员说,晚来的学生很难在图书馆里找到空位置。
4月的一个双休日,记者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七楼,从一层到四层,各个自习教室几乎座无虚席。偶有的几个空位置,桌面上也放着书本。在楼道里,步履匆匆的资源环境系四年级学生尹文说:“虽然即将毕业,我也要做好最后的冲刺,尽力把毕业论文写得理想点儿。”
在首都经贸大学,也是一派勤奋学习的景象。统计系学生范颖周日还稳坐教室,刻苦攻读英语。虽然她英语已通过国家四级考试,达到本科毕业生的要求,但她争取考过六级。她认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本领,就谈不上为国家富强做贡献。信息管理系学生俞蓓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第二外语学习班,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盲目到务实,成才热的升温,读书潮进一步涌动大学校园,这些现象背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何新变化?一些大学生说,通过社会实践,冷静观察、思考现实,他们了解了社会,少了些稚气,多了些理性。大学生从个人成才、事业发展及祖国未来需要出发,更加现实和理性地认识到刻苦读书的重要性。练就过硬本领,承担跨世纪重任,已是大学生们的共识。
北京市有关部门今年初对首都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一项问卷调查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目前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专业学习,其次是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双休日仍主要安排学习的学生为54%;毕业后计划考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生占48.6%。近年来高校“考研热”连续升温,今年报考人数达历史最高纪录,报考的20多万人中,应届毕业生占近一半。调查还显示,大学生想从事经营活动者,已由1993年的34.3%下降到今年的0.7%。
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大学生群体,是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党和国家对他们寄予厚望,社会也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怎样塑造自身的形象?试看今日大学校园,讲文明、重修身,团结、友好、互助、向上,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已成为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的主色调。
1994年底,北京大学研究生开始倡导“修身活动”。这一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做社会文明先驱的活动一发起,立即得到全国大学生的积极回应,各地大学生掀起了提高自身修养的热潮。清华大学学生提出“文明从何始,珍惜一粒粮”,并在校园里组织节约粮食系列活动。山东大学学生发出“文明修养,从一言一行做起,塑造大学生新形象”的呼唤。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倡议江苏省高校“行动起来,做文明先锋”。
重视个人修养、崇尚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等道德规范,成为历代都要倡导的道德标准之一。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意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加以发扬光大,他们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基础上,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交往空间,进而升华人生观与价值观,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以集体利益为重,听从祖国召唤。
北京化工大学在校内为下岗职工家庭招聘义务家教,报名者踊跃。当北京大学广大学生得知一名同学的母亲患尿毒症时,纷纷捐出手头并不宽裕的钱。其中一名捐款的学生在留言簿上写道:“人与人之间确实应该互相帮助,无论处在何种时代。请相信在人的心底都有真善美。”四川中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的大学生们在附近的街道建立社区援助医疗服务站,为社区居民开展义务诊治活动。
连续几年,每到暑假,大学生离开学校的课堂,奔赴社会大课堂。他们下田野、走工厂、入街道、进军营,开展扫盲和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去年暑期积极参与这种社会实践的学生达100多万人。在四川、在云南,记者看到四川联合大学等校的学生深入双流县农村,为农民致富献计献策;云南农业大学学生住在山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摆摊进行农业科技咨询,发放科技材料。在把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同时,大学生也从大众那里吸取了书本上学不到的新鲜知识,学到了优秀的品质。
集体主义观念已在广大学生心中生根开花。北京市有关部门对在京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94%的学生肯定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令人欣喜。每年大学生毕业时,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行业去的人和事层出不穷。在这些当代大学生身上,人们不仅看到了闪光的精神风采,也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石油大学已有300多学子申请赴边建功立业、奉献青春。每一份申请书都是一份崇高的人生答卷,每一份申请书下都含着一颗滚烫的心。有的学生写下这样令人激动和崇敬的话语:“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愿将自己的青春奉献于新疆吐哈”;“塔里木——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希望,我已听到你的召唤,我已打好行装,准备时刻为你贡献我的满腔热血!”
不可否认,青年大学生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正在成长过程中。
毛泽东把青年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的,未来的希望在青年。当代大学生讲道德、讲修养、讲理想、讲责任、讲奉献的群体形象,告诉大家他们将出色地担当起中华民族下世纪发展的重任。祖国更加灿烂的前景会由当代大学生及他们这一代青年来描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