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自强不息的奋斗之歌扶残助残的时代画卷——5月13日全国自强与助残先进代表与中央领导座谈发言摘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自强不息的奋斗之歌扶残助残的时代画卷
——5月13日全国自强与助残先进代表与中央领导座谈发言摘登
用意志开拓人生之路
陈宁(自强模范·肢残):高中毕业,别的同学走上工作岗位,可没有单位要我;考大学,又是因为残疾,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后来,我在国防科大做临时工。我边工作边自学,用三年时间,学完了“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两个学科的专业课程。由于过度用眼,我的眼睛近视程度由200度变成800度。10年来,我发明新技术成果4项,完成国家、部委科研攻关项目8个,还修复了大量仪器设备,并免费为群众修理家电千余台。我被评为国防科工委学雷锋标兵、省“青年科技先锋”、省“青年新长征突击手”。
刘笑(自强模范·肢残):我出生不久,得了小儿软骨病,引发鸡胸结核,落得驼背。高中没毕业,我回乡了。农业技术员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别人不信,我信。我向姐姐要了5块7毛钱,买了西瓜种,在8分多地上一下收入1800元。后来,我成了镇里第一个万元户。领导让我当了乡团委书记,我发动28户农民种西瓜,3个月瓜熟蒂落,平均每亩收入超千元。1995年,我又到两个特困村兼党支书,带领群众在干旱缺雨的高山上种菜。我在山上找个小窑洞,住了5个月,发明了一种利用地膜保水渗灌的方法,受到专家的好评,获得专利。为了给乡亲们买地膜,我自己垫进去1万多块钱,给乡亲们带来了经济效益。
沈正兰(自强模范·肢残):粉碎“四人帮”后,我到北京参加首次全军文艺会演,突然患病,造成高位截瘫,那年我38岁。为女儿的将来考虑,我躺在床上教她声乐。女儿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我也能坐起来了。从此,我生活的信心更强了,我想,我还能为社会做点事。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要我教他们唱歌。这些年我教过300多个学生,他们中54人考上了大学音乐专业,还有一些考上中专,其中有专业演员,也有业余歌手。现在,我还在教着30多个学生,有10人今年又要参加高考。今年,我被沈阳军区评为学雷锋标兵。我愿把生命化作一个个音符,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侯永庚(自强模范·盲人):1980年我因糖尿病致盲。我主要从事X射线晶体测定方法的研究。双目失明给我的研究带来巨大障碍,但我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从完全失明的那一刻起,我每天都在家里“摸、爬、滚、打”锻炼一番,以便在黑暗的世界里学会生活自理,继续进行我钟爱的研究事业。我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听和思考,至今已在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十多篇论文。每篇论文都由我口述,妻子录音,再整理成文字稿。我们已先后用坏了好几台录音机。1993年,我在国际结晶学大会上提出一种测定晶体结构的新方法“系统试差法”,得到国际化学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洪泽(自强模范·聋人):我小时因病双耳全聋。1992年,我从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毕业后,一个人跑到上海。人生地不熟,找一次工作碰一次壁。一天,我到一个玻璃品公司毛遂自荐,好心的经理收留了我,成了这个公司的一名刻花工。我一边勤恳工作,一边用业余时间学习工艺美术设计。半年之后,就被调到设计室任设计员。4年来,我设计了500多种玻璃艺术品,其中300多种被摆在公司的展厅里,双色大酒坛和32号果盆双双获得1994年度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我被公司聘为高级设计师,被评为浦东新区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
付本发(自强模范·肢残):1977年,村里放炮炸山,震塌了桥,我被压在桥下,落下高位截瘫。从收音机里听到三位70多岁老人植树造林的事迹,我想到村里大片的荒山坡地,萌发了植树造林的念头。十几年来,我开荒200多亩,植树6000多棵,培育树苗10万余株。我还通过自学掌握了20多种果树栽培技术,并传授给乡亲们,帮他们脱贫致富。1995年,我种的树成材了,收入1200元,从中拿出600元交给村里办公益事业。今后,我要继续用我的残缺之躯,美化家园,留给后代一片绿阴。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孙寿山(助残先进集体、全国少工委代表):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为残疾人做好事、献爱心,是少先队的一项传统活动。从198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红领巾助残活动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全国累计已有7000多万少先队员参加过各种形式的红领巾助残活动。全国现有少先队小队1000多万支,经常开展助残活动的就有200多万支。他们定时、定点、定向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有的长期帮助残疾人做家务,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有的与社会福利院、特教学校建立联谊关系,定期帮助打扫卫生、整理衣物、补习文化;有的坚持护送残疾同学上、下学,为他们补习功课,响亮地提出要与折翅的雏鹰同飞蓝天。孩子们还为自己的小队起了很多动听的名字:SOS小队、小铃铛小队、小白帆小队、送春风小队、爱心小队等。
李伟朴(助残先进个人、包钢业余体校教师):去年8月美国亚特兰大残疾人奥运会上,我团37名运动员,一举夺得了16枚金牌,13枚银牌,10枚铜牌,并打破11项世界纪录,位居奖牌榜第九位,首次跃居世界残疾人体育十强。成绩包含运动员们无数汗水的结晶。如举重队,平时训练,每人每天要举起4万公斤,最多达到6万公斤。我们的残疾人运动员真是太可爱、太值得尊敬了。我和他们一起感到奉献的喜悦,残疾人体育竞赛同样能为祖国争光。就为了这些,我愿意把一生献给残疾人体育事业。
周实华(助残先进集体、上海黄浦区助残者协会理事长):黄浦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南京路、外滩和人民广场都坐落在这里。在繁华、喧闹的商市大厦后面,有近6000名残疾人在这里生活、居住,占全区人口的2.1%。其中有163名重残、特困残疾人。1991年5月,在残疾人保障法正式实施之际,由区属有关单位和学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助残者协会。全区163名特困残疾人分别由38个单位包扶助残。金外滩、新黄浦两大企业集团除提出“不管本集团职工怎样分流,绝不让一个残疾职工下岗”之外,还承担了63名特困残疾人的“终生包养”。位于区经贸委的电大分校,硬是从地处市中心的浦西分部挤出一间教室,投入4万元改建计算机房,使17名肢残人和17名聋人圆了他们的电脑学习梦。首期两批学员计算机应用操作考试及格率高达96%,优秀率达到54%。
阿瓦罕(助残先进个人):29年前,我刚结婚不久,收养了一个刚5个月的弃婴,是个汉族小姑娘,给她取名“阿比古丽”,在维语中是“金花”的意思,希望她长大了像金花一样美丽。但是,29年过去了,阿比古丽依然蜷缩在小轮椅中,身高只有1米,智力停留在三四岁孩子的水平上。为了给阿比古丽治病,我卖了羊群,抱着她走遍了天山南北的医院,欠了一身债务。29年真不容易。我的第一个丈夫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现在的丈夫来提亲时,我说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对阿比古丽好。
有人问:为了阿比古丽失去了这么多,一点都不后悔吗?阿比古丽是我的女儿,我爱她。再说,现在不仅全家人,而且全村人,甚至不认识的过路人,都关心阿比古丽。我们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多民族大家庭中,我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扼住命运的咽喉
周婷婷(自强模范·聋人):我是辽宁师大的学生。1岁时因药物中毒双耳全聋。经过艰苦的磨炼,我终于凭借助听器,结合看口型,学会了说话。我6岁进普通学校与健全孩子一起学习。为了训练记忆力,我背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我两次跳级,用4年的时间完成了普通小学6年的课程,考入省重点中学。我出版过两部科幻小说和12万字的自传体小说《从哑女到神童》,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去年,我16岁,作为保送生,被辽宁师范大学录取,成为中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
杨永江(自强模范·盲人):我自幼双目失明,上过几天盲校,因家境贫寒中途退学。在家常听人说起一些受了冤屈、上告无门的事,心中不平,很想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于是,我开始自学法律知识。我主要是靠听广播、听录音、听别人读课本来学习的。一边听,一边认真琢磨,把法律条文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逐渐掌握了一些法律常识。我义务向村民们宣讲,村广播站知道了我的热心,让我去播讲“民主与法制”专题节目。我累计代理各类民事、刑事案件42件,当事人涉及天津各区、县,也有外省市的。如今,我被天津市三月风律师事务所聘用,成为一名专职的法律工作者。我还被评为天津市“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司法部“全国普法工作模范”。
丁铁军(自强模范·多重残疾):我一出生就脑瘫了,一辈子说话、做事都不利索。我首先学会生活自理,然后想想自己到底能干点什么,回报和奉献于社会。我自学了心理学、社会学、康复医学等,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的全部课程,还获得一个中医函授大专毕业证书,办起一个社区康复中心,向残疾人提供咨询服务,传播科学的康复思想。5年来,我义务为29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名残疾人提供咨询,还尽力帮他们解决具体困难,使他们有的避免了终生误诊,有的摆脱自卑,走上自救和帮助别人的路,有的如愿以偿进了职业学校。
结束语:
我们今天发表“自强与助残”先进代表与中央领导座谈时的发言摘登,作为本专栏的结束。一个多月来,读者通过这一专栏,认识了几十位“自强与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他们的命运牵动着我们,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感谢广大读者对这一专栏的关注和喜爱,雪片般飞来的信件就是证明。专栏虽暂告一段落,但我们对“自强与助残”先进的宣传报道还将继续下去,希望读者对此给予支持。(附图片)
5月13日,参加第二次全国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的代表们兴致勃勃地登上天安门城楼。 
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