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追寻温州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0
第12版(副刊)
专栏:

  追寻温州人
张溶谢艾林
十多年来,温州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温州的经济发展之快、水平之高、实力之强,的确是全国少有的。温州能够“无中生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的确有几分传奇色彩。能否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这种传奇的奥秘,寻找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拍摄《温州人》的初衷。
带着这个思路,我们深入到瓯江两岸的各个市场村落,广泛采访。但了解的情况越多,我们就越感觉到,这种“无中生有”的智慧仅用经济学的原理,的确很难解释清楚。传奇的温州人把我们难住了。当我们尝试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角来考察温州人和温州经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温州人发财致富还真做了不少社会学的文章。原来,温州人多靠生产日用小商品起步。一种产品的生产,比如纽扣,他们往往会分工很细:在一个小镇里,有专门采购原料的,有专门负责模具的,有打眼的,有抛光的,还有一支分布在全国的供销大军和一个在本镇的纽扣批发市场。这种围绕一种产品而形成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充分利用人际关系这个社会资源,就把一个社区变成了一个工厂。这样,传统的血缘和地缘的社会网络就变成了一种无形的资产,起到了经济学意义上“人合”与“资合”的双重作用。温州的经济也就靠这种“无中生有”的办法“启动”了。这样,通过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分析,我们就为这种独特的经济现象,找到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在构思《温州人》节目的框架时,我们有意采用了还原温州经济发展历程的办法,从十多年前温州经济的起步开始谈起:“小商品大市场”、“传统网络市场化”是他们“启动”经济的秘密;“流动的乡土”是他们开拓市场、扩张市场的堡垒;以市场原则行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他们经济“冲动”的源泉,也是温州人敢于“包天”、“包地”、“包海”的动力所在;而政府则始终扮演好协调者与服务者的角色,在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推动”作用。这样,四集节目的题目,从《启动》、《流动》,到《冲动》、《推动》,就基本还原了温州经济演变的脉络,也在最普遍意义上分析和总结了它的经验与教训。或许,通过解剖温州这只“麻雀”,我们可能寻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可以观照全国的大思路。
电视节目,一般很难承载过多的理论思考,抽象的道理太多,节目往往会枯燥无味。为了既讲清道理,又让节目有一定的可看性,我们有意采取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鲜活的真实有趣的故事情节,同时缘事说理,让“知情者”在现场分析这些点面所蕴含的道理。这样就在同一时空里,把反映事物不同层次的几种信息,通过纪实和访谈的形式糅合在了一起。而在每集节目内,它们之间又互相衔接。就像配餐一样,既有便于“消化”的情节,又有保证“营养”的道理,给观众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
看完节目,不少观众来信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温州值得中央台在黄金时间花四个“半小时”的篇幅去报道呢?说实话,当时我们也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或许是温州太特殊了吧。特殊在哪儿呢?有位学者说得好:十年前温州走过的路,也许正是今天中国许多地方要走的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