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农业能不能富县富民?——射阳县推动农业走向市场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1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业能不能富县富民?
——射阳县推动农业走向市场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李锦
在江苏省农业大县射阳,县委书记潘惟齐向我们打了一个比喻:农村经济像一棵大树,市场化就是主干,农户是枝叶,主干强盛,枝叶必然繁茂。
射阳是苏北有名的农业大县,皮棉总产曾连续3年获得全国第一,粮食10年增产3.5亿公斤。可是,和许多农业大县一样,“粮棉大县、资源大县”却是“经济小县、财政穷县”。到“七五”末,国内生产总值14亿元,财政收入64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才755元。
近4年来,射阳情况有了喜人的变化。1996年与1992年相比,土地产出率与经济效益增1.1倍,农业总产值由12.6亿元猛增到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不到900元猛增到2800元,财政收入由7100万元增加到1.85亿元。有58%的村步入小康村的行列。
人们从射阳的变化看到了农业大县的希望。那么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呢?射阳人的回答是:关键是要面向市场走好产业化的道路。
通过产业化,走向大市场
近年来,射阳县委、县政府在领导、组织、发展农村经济时,明确提出了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强县富民为目标,实行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市场“全方位接轨”。4年内,连续实施三次大的突破。
第一次突破是创办农民与市场联系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现在,射阳县兴建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138家,总资产达10亿元。其中,双山、海星、三禾、飞鸿、佳味尔、龙马等十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已成为全县联结国内外市场的支柱力量。
第二次突破是开发外部市场,走外向型农业的道路。1995年,县里提出实施产加销一体化与外向化的“两化联动”方针。他们多次组织人员到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及西欧地区招商引资,在全国各地举办10次射阳农副产品经贸洽谈会。现在,全县设在国内的销售窗口180家,设在海外的5家,与10多个国家的200多客户建立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全县中外合资的加工企业有68家,农业外向化程度达到35%。
紧随着市场的拓展,射阳县实施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内容的第三次突破。1995年8月,开始实施“四个一工程”(一棵菜、一只蟹、一只鸡、一棵树),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改变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分散经营局面,构建数村一品、数乡一业的更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在稳定粮棉的基础上,全县形成东渔、南禽、西蟹、北蒜的格局。仅这四大特色农业,去年创产值20亿元。
就这样,射阳县通过“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把全县85%以上的农户紧密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开始走向国内外市场。
促进大调整,推动新发展
进入射阳,“盯住东南亚的菜篮子,种好自家的菜园子”,写在农家屋墙上的这些标语随处可见。农业走向市场,对这个农业大县冲击是巨大的。短短几年时间,射阳出现了空前的多方面的大调整,几乎是重建一个射阳。
——种养结构上,在稳定提高粮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以蔬菜、水产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的农副产品。全县形成粮棉菜“三六式”布局,即60万亩粮食、60万亩棉花、60万亩蔬菜。年产反季节蔬菜20万吨,应时蔬菜60万吨,出口蔬菜20万吨。
——种养方式上,大力推广农作物间作套种和立体种养模式。多层次利用地力、空间与阳光等资源,形成“棉、蒜、麦”等8种间套作模式,全县立体种植面积达85万亩。大兴、兴桥等乡镇摸索出麦、棉、蒜、瓜、萝卜间套种技术,由一年二熟变为五熟,亩收入增至5000元以上,全县已推广这种种植模式20万亩。
——区域种植上,突出连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彻底改变过去插花种植、分散种植的弊端,全县形成五大规模区域与十大商品生产基地。
——农副产品转化途径上,发挥企业双向联结,两头增值的作用,从单纯销售原料向销售加工制成品转变,实现递次增值。
——生产与销售关系上,由产加销变为销加产,利用经济效益这个纽带,把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一齐推向市场。全县1/3以上的农户加入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有效地改造了原有乡镇企业。
大规模的调整,使射阳农村经济出现新的格局。市场化前,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是收购与被收购的关系,少了就收,多了就不收,吃亏的总是农民。现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规范化的契约关系和以股份制形式为主的产权纽带关系,全县出现134个股份合作联合体。生产者、加工者与经营者组成新的利益共同体,走到一条船上,利益分享,风险也共担。
带来新变化,素质大提高
“综合性调整、全方位接轨”,把射阳的决策者、经营者与生产者水平朝前大大地推进一步。
县里不像过去那样下达硬性种养任务了,也不制订收购指导价,功夫主要用在市场预测、宏观规划、制订政策和组织服务方面。看起来是省事了,实际是难度更大了。县里完善了三个体系,一个是干部考核体系,根据产业分线定责;一个是服务体系,根据各级领导和部门分工,制定整套的服务措施;还有一个是市场政策法规体系,切实保护生产者、加工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理顺了关系,工作开展起来常常势如破竹。各地村干部往往首先带头投资进行大面积种植,给农民作示范。正是因为这样,射阳县已做到“发展一项产业,培养一批干部,组织一支队伍,形成一个发展体系”。一大批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年轻干部很快走上乡镇领导岗位。
农业走向市场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过去千遍万遍讲市场,农民还是吃市场的亏。现在,全县有9万劳力跨入龙头企业的大门,1.5万个初高中毕业生加入了市场营销行列。在通洋乡,人们看到公路和河汊里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船。4000多农户以40多辆大卡车和60多艘运输船作为流动的食用菌加工厂,北上京津、南下广深,哪里需要就走到哪儿、生产到哪儿,全乡年产鲜菇4万吨。
农业走向市场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近年间,射阳县引进推广76个农业新品种,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38%,比90年代初提高19个百分点。(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