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立志山乡写人生——农村科技带头人李常水先进事迹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6
第1版(要闻)
专栏:

  立志山乡写人生
——农村科技带头人李常水先进事迹之一
本报记者吴兴华
编者按: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推出《立志山乡写人生》、《传播科技富万家》、《开拓进取不停步》三篇通讯,向读者介绍农村科技带头人李常水的先进事迹。
毕业于湖南农学院的李常水,为了实现带领群众靠科技致富的热望,毅然辞去公职,回到贫困的家乡。他十五年如一日地传授科技知识,带领群众科学种植果树,终于使百里山乡的1.7万多农户脱贫致富。李常水的理想实现了,李常水的业绩被人们广为传颂,李常水的精神也在更广的领域发扬光大。
李常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最重要的,一是他执著的献身精神,一是他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所拥有的科学技术。觉悟和本领,两条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力量,创造财富和奇迹,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最需要的。
在湖南省宜章县与广东省连州市、乐昌市交界的五岭山麓的乡村公路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又黑又瘦、身着中山装的中年人急匆匆地骑着车,他停在哪家果园,哪里就围满了人。这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宜章县东风乡笠头村党支部书记李常水。
1968年,18岁的李常水高中毕业,回到了养育他的笠头村,在村小学当了民办教师。当年的笠头村穷得叮当响,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十户农家九户穷,有女不嫁斗笠冲”。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人均纯收入才100多元。贫穷激起这个年轻人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望。他利用课余时间,和另外两名青年一起,在这个世代只种一季稻的山沟,试种良种双季稻,获得成功。1970年,村里推广了他们的试验成果,全村增产粮食50万公斤。李常水还搞了“红薯下蛋”的试验,一窝红薯产6.15公斤,比原来增加3倍!这两件事使他看到笠头村走出贫穷的希望:依靠科技。他开始迷上农业科技。1972年,大专院校来招生,他选择了湖南农学院园艺系果木专业。在校期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毕业时,学院要留他任教。他说:“我要回去,去改变那里的贫困面貌!”
1975年3月,他怀着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雄心,回到了宜章县。县农业局要留他在局机关工作,他坚持要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去,说:“基层更需要我!”他来到了离县城40多公里的宜章县六一农科所。在农科所,他与职工一道开荒、挑粪,开出150多亩果园。1979年,他又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县太平果木场。
在农科所和果木场,李常水时刻惦记着笠头村。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望,像火一样燃烧着这个年轻人的心。
笠头村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村里乡亲依然沿袭着祖辈传下来的“稻谷加稻草,红薯加辣椒”耕作模式,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过着两顿焖红薯加一顿稀饭的苦日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常水利用节假日,对笠头村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探明村里可供开发的山地就有5000多亩,而且都是微酸性黑沙壤和黄沙壤。笠头村紧靠广东,市场不愁,适宜发展水果生产。1978年,他曾从农科所买回4000株良种柑桔苗,动员和帮助村民栽了40亩柑桔。由于村民不懂技术,栽下去的桔树不挂果,变成了“小老树”。乡亲们有的将桔树砍掉,有的挖去送给外村亲友,最后只剩下20多亩。
这件件、桩桩的事情敲打着李常水的心:农村多么需要科学技术,多么需要科技人员啊!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农技干部,应该把自己所学的技术知识传授给他们,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让千千万万山区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他毅然决定辞职回乡,带领乡亲们致富!
1981年,李常水向组织上打了第一份辞职报告。他在辞职报告中表白了自己的心迹:“人生的道路如何走呢?怎样才能为社会、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呢?……”县农业局局长谭吉录舍不得放走这位年轻人。李常水回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决心九头牛也拉不回!一年里,他连续打了五次报告。1982年6月,李常水告别妻子和儿女,踏着崎岖山路,只身回到笠头村。
怀着帮助村民科技致富的满腔热情回来的李常水,一开始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当他在全体党员和村民小组长会上动员大家种果致富时,人们的反应相当冷淡。他要儿时的好友罗树刚同他一起种果。罗树刚说:“这种事搞不得,看不到效益的事,不敢乱来。”现实使李常水懂得了,要让村民投身科学种果,首先要让村民看到科学种果的效益。他决心先示范,做出样子给乡亲们看!
他迎着困难上。没有房子住,他与弟弟挤在3尺宽的床上;后来,他又拎着一口铁锅,住进已作了猪圈的破房里。房里老鼠、蛇出没无常;房顶四处漏水。
他向三弟李常叶借种了9分责任田,从六一农科所引种了1000株“早熟宫川”柑桔苗,进行“矮、密、早”实验;没有资金,他多用土杂肥,房前屋后的沟沟坎坎、旮旮旯旯的污泥、垃圾,都被他掏得一干二净;又从山上铲来一担担草皮灰。为了培育砧木苗,他提只蛇皮袋,到处捡果核。
这9分地里的桔树,第二年枝繁叶茂,有的开始挂上了果。村民们带着惊羡的眼光来参观,摸摸枝干、桔叶,端详根部,探究成功的秘诀。罗树刚看见挂果了,挥舞着双臂,高兴地喊起来:“给我准备苗子!”村民们跃跃欲试,纷纷找李常水要柑桔苗。这年冬,李常水培植的1万株桔苗全部被乡亲们要走。
1984年春节后,妻子刘美元也辞去了农科所工作,带着“非转农”的孩子来到笠头村,与李常水并肩战斗。
1985年初,李常水又承包了那片一直不挂果的“小老树”。同时,五保户蓝赞红的1.06亩责任田也转包给了他。劳力不够,他带着四弟李常岭干;没有资金,就铲草木灰;治虫没资金,李常水和妻子一道翻山越岭捡松脂,用纯碱加松脂熬制“松碱合剂”。
资金奇缺困扰着李常水。少得可怜的一点积蓄早就花光。苗木、化肥、农药等需要投入。他动员母亲、弟妹把家里的两头猪卖了,筹措300元,又向信用社贷款600元,卖果木的收入他们一分钱也舍不得用,都投到果园里。头几年,他用于柑桔生产的投资就达1.8万元。在那几年里,他家生活十分艰难,经常是一天两顿焖红薯。有一次,村里来了货郎担,两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买吃的,嚷着要买冰棍。当时,一根冰棍4分钱,疼爱儿女的刘美元从家里翻出个空酒瓶,换了两根冰棍。
功夫不负有心人,艰苦奋斗结出了硕果!
第三年即1984年,0.9亩宫川蜜桔试验地的桔树果满枝头,黄澄澄的桔子把桔树枝压到了地面,总产2000多公斤,卖了2000多元。这使笠头村人大开了眼界,认识了科技的作用,看到了走出贫穷的希望!一时间,前来参观的村民络绎不绝,李常水家的破房门庭若市,村民纷纷向李常水要蜜桔苗。3组村民潘仁亮激动地对常水说:“如果种几千亩,我们笠头村就‘发’了!”他开口就要了400株苗。
1987年,16亩“小老树”枝繁叶茂,结果2万多公斤,卖了2万多元,李常水成了村里的首富。后龙山热闹起来了!远近村来参观桔园的、来买桔苗的、来求教技术的人车水马龙。李常水培育的3万多株蜜桔苗被抢购一空。笠头村及四周的村涌动着开发丘岗种果的热潮!
看到五岭山麓一片片新桔园,李常水心花怒放,他看到了自己事业的灿烂前景!(附图片)
图为李常水(右二)在给村民们讲授果树剪接技术。新华社记者曹光晖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