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重塑历史的辉煌——记“复活国宝名瓷大师”叶宏明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重塑历史的辉煌
——记“复活国宝名瓷大师”叶宏明教授
本报记者何黄彪
如果一个科技工作者在某一领域里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成为我国轻工行列获国家最高奖者;完成科学研究26项,其中6项获国际金、银奖,20项获省部级奖;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辉煌吧?然而,就在这位被世人称为“复活国宝名瓷的大师”、浙江省轻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叶宏明教授取得这些成就的背后,又饱含了多少艰难困苦啊。
要让国宝名瓷重放异彩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有两颗璀璨的明星——南宋龙泉青瓷和南宋官窑瓷器,曾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光照世界艺术之林,被世界公认为古瓷发展到顶峰的瑰宝。
然而公元1179年,南宋王朝覆亡,青瓷哥窑遭毁,工艺失传,因此,这颗明星陨落了。
血气方刚的叶宏明从天津大学化工系硅酸盐专业毕业分配到浙江省轻工业厅工作的时候,组织上就交给他要发掘和恢复龙泉青瓷的任务,并再三叮嘱:这是周总理亲自发出的指示!
叶宏明顿时热血沸腾,决心要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担负起这副沉重的担子;要用他那年轻的手,将中断的名瓷历史重新焊接,再塑造那份失落了700多年的辉煌!
龙泉古窑遗址位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县境内。这里崇山叠嶂,炊烟杳无。但他毫不畏惧,整日像个“野人”,攀山崖、涉溪涧、寻故窑、访窑工,总算发掘出一些古瓷片。他把这些古瓷片拿到北京、上海测试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之后,又研究出了多种配方。接着,在山里筑土墙、搭茅棚、挖土窑,经过一年的含辛茹苦,终于烧成。当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用这渗透叶宏明心血烧制出的龙泉瓷茶具和餐具招待外宾时,脸上泛出亲切的微笑,而叶宏明听到这一消息后,热泪溢出了眼眶。
南宋龙泉青瓷,分弟窑和哥窑两种,而哥窑的名气更甚,制作难度也更大。但叶宏明矢志不渝,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顽强拼搏,那晶莹滋润、紫口铁足、釉面呈冰裂纹的哥窑龙泉珍品,又予恢复了。到目前,我国龙泉瓷品种已达1500多种,一年生产量3000万件,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巨大的外汇。
叶宏明在把龙泉青瓷这颗陨落的明星重新升起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叩开另一扇尘土封闭,但更加光辉灿烂的历史大门——恢复南宋官窑瓷器。
南宋官窑,位于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瓷之首,达到登峰造极。这种官窑瓷器专供皇宫使用,其配方极为讲究,工艺极为复杂,据史载,它最关键的地方是采用了含铁量高的紫金土来制作。由于南宋覆灭,技术失传,目前,全世界仅存100件左右。
如何才能让这人间极品重放异彩?叶宏明又在深山中经过多年的跋涉,终于在杭州乌龟山半腰石崖底下看到一股含铁量高的紫红水流出,就欣喜地冒着大雨挥锄挖开土层,那南宋官窑所用的紫金土遗址终于复现。接着,他经过几千个数据的筛选,70多道工序的烧灼,那完全保持了南宋官窑釉如美玉、色似碧波的官窑仿制品复现了。全国陶瓷界为之轰动了,多少专家为之赞叹不绝。国家外贸部门纷纷前来订货,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学没有止境,叶宏明向着新的高峰冲刺。90年代后,他采用高新技术改变杭州紫金土的物理化学性能以代替传统使用的紫金土,发明了烧制官窑新工艺,还发明了用尖晶石高温发色技术,可以使用劣质原料也能够制作出高级青瓷产品。这两项重要成果分别获得国家二等发明奖和三等发明奖。叶宏明亲自烧制的仿宋官窑瑰宝,由我国最高领导人作为礼品,赠送美、日、德等元首。
揭开中国陶器起源之谜
我国是瓷器发明的国家,这已为世界所公认。但它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地?却成了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
有了相当成就的叶宏明暗想,我们再也不能为后人留下悬案了,必须把这一重大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他首先涉足在浩瀚的书海之中,研究大量资料文献。与此同时,他又顶烈日,冒酷暑,往返于北京、山东、陕西等省考察,并且带着干粮,出没虎啸狼嚎的丛山荒野之中,调查各地典型的古窑和窑型,收集了大量的古瓷残片,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古陶残片和实物的吸水率、机械强度、胎釉结合情况、烧成强度、釉面色泽等理化指标进行大量的测试。
祖先要想制成瓷,必备两个关键条件:一是瓷的烧成温度要达到1250度以上,二是瓷的吸水率必须在0.5%以下。叶宏明根据这些学术界公认的标准,在浙江考古部门的配合下,经过大量的调查,在浙江上虞市陆续发现汉代古窑址40多处,其出土的东汉瓷片釉面玻化良好,釉和胎结合牢固,烧成温度均在1250度以上,吸水率则在0.5%以下。据此,叶教授以大量的科学数据得出结论:我国汉代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真正的瓷器发源时间是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发源地是在现在浙江省上虞市的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
叶宏明挥笔疾书,在《文物》杂志上第一个向世人公布了这一结论,第一个刊登了瓷器的实物照片,第一个提供了陶与瓷的鉴别表,很快引起了强烈反应。中国硅酸盐学会对他的这一重大发现授予荣誉证书,中国轻工总会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祖国的事业金不换
叶宏明教授成功了,党和人民用绚丽的鲜花褒奖他,簇拥他。他成为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还两度被选为世界陶瓷学术研究机构的组织委员,收入当代世界名人录。
然而,叶宏明在声名远播四海之外后,仍将个人的荣誉与中国陶瓷工业的振兴紧紧连在一起,愿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默默无私奉献着。
早在1980年,某一个东南亚国家的陶瓷集团愿出丰厚的报酬,购买叶教授创制的异色变色釉配方,被他婉言拒绝了;1985年,西方发达国家一家陶瓷公司,通过中国硅酸盐学会以50万美金的高额开价,想买叶宏明研制成功的哥窑或官窑的一纸配方,又被他拒绝了;1986年,西方另一发达国家的陶瓷财团,通过中国国家建材研究所,出高薪聘请叶宏明去该国讲学,并请他帮助开发一项青瓷工程,也同样被他拒绝了。叶宏明曾多次这样说:瓷器产品可以以国家名义转买,但我不能为获得个人丰厚的报酬而将国宝名瓷的配方转让给外国。青瓷是属于中国的,应该永远根植在中华大地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