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素质教育与情感智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30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素质教育与情感智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
张梅玲,1937年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儿童思维发展研究工作。现任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小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研究”课题组组长、“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1989年课题组研究成果荣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在国内外心理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在国内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60多篇;编著有《幼儿学算五百题》、《我的第一本书》、《婴幼儿小百科》、《儿童数学思维的开发》,并主编《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丛书。
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而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这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话题,已成为当今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成功学等学科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话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素质教育和情感智慧都具有时代性和全球性的特征。也就是说,面对21世纪的来临,世界各国都把素质教育和情感智慧的教育提到了重要日程。这两个话题有着几乎相同的两个主要方面的时代背景。背景之一是:面对科技高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必须培养一代能迎接并参与到新世纪高新技术挑战中去的新人。所以,自8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以提高人的素质为重心。美国未来学会提出,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每个人必须具备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国民能力。背景之二是:对人才的培养,人们往往只是片面地注重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掌握,即片面地重视个体的认知系统的发展,相对忽视了成才的另一系统——动力系统。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以考试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倾向,这种以升学率为考核学校教学工作唯一标准的倾向,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进入了某些误区。在这种应试教育倾向影响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在做人的道德、价值、情感等方面的动力系统的驱动力不强,而且就认知系统来讲,学校教育也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一切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注重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及潜在智能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种“高分低能”的人又如何能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竞争时代的要求呢?现在,我国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人们又从成才的角度提出了“智商不是一切”、“智商之外有情商”、“加强情感智慧的培养”等问题,这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两个话题内容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情感智慧,就其内容来说,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促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的一种教育。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素质教育不要求人人升学,而要保证人人成才(成为社会各级各类不同的人才)。所以“发展性”、“整体性”和“个性发展”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命题。
情感智慧这一概念出自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所著的《情感智慧》一书。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已在他的《精神状态》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慧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除了认知和理性判断之外,还包括语言能力、音乐感悟力、辨别空间的能力、身体感觉运动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了解他人内心的能力和逻辑数学的能力。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则首次提出情商这一概念。《情感智慧》的作者戈尔曼认为,情感智慧可以分为5个范围:了解自己的情感、处理自我情感、自我激励、认识别人的情感和处理人际关系。从其内容来看,我认为情感智慧的教育应包含在素质教育要求之中,因为素质教育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这种人应具备道德、文化、科技、心理、劳动等诸多方面的素质。情感智慧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它主要是把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体化。
任何成功的人生都是人的智能和情感智慧得到很好发展、和谐结合的结果。有人把世界上320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具有的共同的内在素质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1)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时机;(2)选准目标,坚持不懈;(3)勤奋努力,注重实践;(4)富于幻想,大胆探索;(5)排除干扰,勇往直前;(6)兴趣浓厚,好奇心强。从这6个方面的素质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每个成功者的内在素质中既有智力因素(认知系统),也有非智力因素(动力系统),又可以看到,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在人生的道路上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推孟等人曾对1500名超常学生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研究,他们对其中150名最成功者和150名最不成功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在智力发展上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主要差别是他们之间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成功者在坚持力、自信心、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实现目标的内驱力(动机因素)等方面显著优于不成功者。1994年秋季,我国某重点大学的入学新生中,有一位同学考分是他所在县的“状元”,但入学一周后因心理上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纵身从四楼跳下。这也说明高智力、高分并不是成才的唯一因素,健康的心理素质对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素质教育和情感智慧尽管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但要真正付诸实施,尚有不少课题要作进一步探索。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和劳动人事制度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尽管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情感智慧某些内容作过不少研究,但是针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及我国的基本国情(例如独生子女),这两个话题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调查,并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如智力和情感智慧的关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培养,自我激励的机制,儿童的社会化和人际交往能力,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和自我情绪的认识和调控;素质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实施问题,隐性课程与素质教育,学科知识结构与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等心理素质的发展与培养,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等课题,都有待于广大有识之士、有志之士进行深入的探索,以实际的研究成果赋予这两个话题以丰富的、生动的内容,使其服务于一个共同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