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驻村蹲点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30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公仆心声

  驻村蹲点的启示
张建国
近年来,我到姜庄镇崔家村搞了几次蹲点调查,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时间虽然不长,但收获不小,感受颇多。其中,体会较深的几点是:
要深知,须亲知。过去,我总以为现在交通、通讯条件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摸取实情不见得非要驻村蹲点不可。在崔家村蹲点后,我认识到有些事情不面对面、煞到底听还真不行。比如现在都反映村干部苦衷不少,越来越难当了。原来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无非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对村干部的依附性减弱,而村干部本身素质不高,又要组织完成上级的粮油征购、提留统筹收缴、计划生育等一系列硬任务,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碰碰撞撞。进村之后,开了几个干部座谈会,才知道村干部心有苦衷、工作难干的原因不光这些,还与上级机关服务意识淡化、作风飘浮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包村干部只包“好事”,不沾问题;有的机关干部只讲下要对上负责,不讲上要对下服务;有些部门只图自己省事,不管基层出不出事,还有上级对村干部重使用、轻教育,只知“派活”,很少教法子等等。
要情浓,须先情融。第一次到崔家村,安顿下“新家”后我就上了街,本想和村民们见见面,近乎近乎,但一圈下来,几乎没体验到想象中的那种亲热感。这使我很不是滋味,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反复想:共产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本应是亲密无间的,这之间出现了隔阂,责任在谁?问题的主要方面在干部而不在群众。所以驻村的这些日子我总是尽可能地多往群众面前跑。先后走访了老党员、老干部、烈军属、五保户、个体户等各类家庭,对他们反映出的问题和困难,能帮着解决的马上就办。吃住自理,不给群众和村里添麻烦。这样几天下来,与村民们越走越近,越处越亲。后来我一上街,好多人老远就打招呼,有的硬要拉我到家坐一坐。我住的地方也变得人来人往,有来向我提建议的,有来吐心中不快的,有的甚至把家里的七长八短也愿与我拉一拉。
要当先生,须先当学生。通过蹲点我发现,许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基层。崔家村发展银杏生产的成功做法就很说明问题。栽植银杏是个新兴产业,近几年市场行情看好,并且前景十分乐观。村里认准了这一点,决定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但当时大部分群众思想上不接茬,主要是怕砸着。在这种情况下,崔家村的干部没有采取行政命令、大奖大罚的办法硬逼着群众去干,而是采取了“典型引、政策导、服务保”的办法。典型引,就是由干部和有眼光的群众带头种植,用实际收益来说服其他群众;政策导,即银杏田不收土地承包费,育苗两年后,收益由村、户五五分成;服务保,即由村里统一贷款购种购苗,统一组织销叶销苗。这一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年的工夫,该村银杏种植面积就发展到300多亩。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高密市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