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讲话》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9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讲话》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
曾镇南
《讲话》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最有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的,我觉得有三点。
第一,《讲话》的建设性。《讲话》是在延安抗日根据地发生的一场文艺思想的争论中产生的,它的论辩的锋芒、批判错误思想的理论说服力,构成了它引人注目的战斗风貌。《讲话》正是在批判各种陈旧的文艺观念、创作思想中才展开了自己的文艺理论新天地,并催生了优秀作品的产生,开拓了一个人民文艺的新局面的。在这个意义上,《讲话》是真正富有建设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第二,《讲话》的合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归根结底,是为文艺工作的实践,特别是为催生优秀的革命文艺作品服务的。它也只有结合着优秀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具有实践意义的、反映艺术规律的问题,才能获得丰富的理论内容,展开严谨的、创造性的理论思维,随着历史的前进与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例如,《讲话》对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唯一的源泉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论述;《讲话》在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辩证分析和比较中进行的关于艺术典型的美学原则的论述,其理论的严整性和表述的美,放在人类文艺思想史上也是独放异彩的。
第三,《讲话》的民族性。讲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基本原理,而又带着如此鲜明的民族特点,《讲话》是一个典范。《讲话》的民族性表现在:它在理论上解决了“五四”以来争论不休的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把新文艺引向一条深入中国最基层的劳动大众并为他们服务的道路;同时,它在理论风格上,是充分吸收了我国优秀文艺理论遗产的营养的。(作者为《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